规模化猪场真的比散户有优势吗

发布于: iPhone转发:176回复:724喜欢:259

再分享一个观点:养猪行业不能简单分为规模化猪场和散户。

第一,从防控非瘟角度:规模化猪场并不占优势。举个栗子,牧原一个年出栏50万头的猪场,人车物的进出频率×非瘟发生概率(假设是99.9%)×时间就是非瘟发生的概率,频率不可控是客观因素,非瘟发生概率取决于硬件水平和管理水平,能做到99.9%已经是很高了,时间以365天为单位。只要时间足够长,频率足够多,非瘟发生是必然的。这也解释了这一波非瘟,无论是牧原,还是温氏,正邦,新希望,都很惨的原因。我本人在规模化猪场任职管理,18-20年三年间,我们公司防住了非瘟,实现了0感染,但在这一波非瘟中,我们已经中招了三个猪场,山东,北京,河北。防控硬件投入不可谓不好,防控措施简直是变态。但这一波我们没有幸免。

了解我的人应该知道,我和朋友也合伙搞了一个350头的母猪场,至今安全,我也胸有成竹,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做到几个月没有人员进出,可以做到物资进入频率少,可以做到一个月才卖一次猪。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条件措施一个不少,但我能做到的是减少频率。因为人车物这块和规模化猪场相比,有天然优势。另外再加上地理环境优势,我觉得防控非瘟我们是和规模化猪场一个水平。

不要低估散户的认知,和利益身家性命相关的时候,人是具有学习能力的。

第二,从养猪管理水平上,规模化猪场不能叫大散户,说这个词简直是侮辱散户,我这里要给散户正名。大家总觉得规模化公司的护城河是成本,是防非瘟,很多时候,认知并非事实。真正决定养猪成本的,是养殖效率。常规财务成本大概是这样的:

1,固定资产折旧,大概15年,主要为猪舍,设施设备的一次性投入,按15年折算;

2,种猪折旧,行业里一般按3年;

3,饲料;

4,药品疫苗;

5,直接人工和简接人工,包括饲养员费用。以及公司层面的人员费用;

6,制造费用,就是水电燃料,维修,备品备件,劳保办公等。

这个账一算都明了,牧原为什么低,主要在于种猪折旧,其他方面并没有优势。散户的优势是没有间接人工,直接人工,固定资产折旧,种猪折旧很多时候都不算,所以摊下来成本并不高。

另外,从生产端,目前规模化猪场的管理在我看来很多都是渣渣,我本人从事了八年以上的一线管理,我了解其中的缘由。一个优秀的生产管理人员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一直认为,养猪的护城河是人才。这个是正邦,新希望不具备的。我手下有太多正邦和新希望来的场长,也对他们了解很多,生产管理没那么简单,这也是我不看好新希望,正邦的原因,因为生产他们先天性缺人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养猪体系做的好的,其实就只有三家,我能看得上眼的,也是我了解的,温氏牧原,扬翔,这个我之前文字也提过。但温氏这一波的毒疫苗决策,是万劫不复的,流失了太多人才和基层员工。所以我才只投牧原,但我承认,牧原并不优秀,也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这次就是牧原防住了非瘟,牧原损失也很惨重,这个数据我是通过牧原疫苗供应商了解的,大概不会错。

既然养猪牧原和温正天一样,规模化猪场和散户一样。我还不如把钱投到事业继续创业扩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也是我为什么在这个行业,还是不敢重仓牧原的缘故。既然牧原都不优秀,新希望,正邦,我的建议大家不要炒股炒出信仰了,要出问题,就像我喝了几瓶酒鬼舍得,就觉得这酒好喝,一直固执投舍得和酒鬼一样,这是病得治!

所以,我会留一部分资金坚守牧原,看未来养猪企业到底是c1,还是c5。也会自己出去闯一片散户的天地,因为我坚信我能防住非瘟,因为我坚信,我的成绩秒杀牧原,所以,做成本,优秀的散户才是王者。今天喝多了,一杯酒,敬和我一样,坚守在养猪行业的散户,坚守在一线的养猪人。$牧原股份(SZ002714)$ $新希望(SZ000876)$ $正邦科技(SZ002157)$


精彩讨论

芝麻开门小蜜蜂2021-03-06 11:49

你所说的优秀的散养户和他们的优秀模式,无非就是一些原猪企培养出来的饲养员,翅膀硬了后,跳槽出来自己干而已。
这些饲养员之所以干得出色,其实是将饲养员的前期培养成本、试错成本等等,给省略掉了。
这样的模式,本质是一种寄生模式,依赖于大猪企来免费给自己培养饲养员。
你所说的,你麾下的几个人,有一些都是来自正邦、新希望等猪企的场长,所以,你其实是应该要感谢正邦和新希望等猪企的。
正是它们,帮你培养了这么些合格的场长,让你无需为培训他们而承担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等。
你这样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能是个别的、小的占比事件。
猪企都有一套非常慷慨的激励机制,足够留住大多数人才。如果留不住,就再加码,无非是钱的问题。本质上,你是在花钱和猪企抢人才,显然,你不可能比猪企更有资金优势。
你的这种模式,在小范围内,是可以存在的。你甚至将成本控制和非瘟可以做得更好。
但一旦要上规模,要做大,你就会发现,你必须自己来培养饲养员。到那时,你就不再是散养户,而是那些跳槽散养户眼里的猪企。
另外,其实你还有一个误区。你认为像你这样的模式,是可以在全国所有的散养户中推广的。
但这是绝不可能的。我只说一点区别:
如你所说,你在猪企中有过任职,专业能力能让专业猪企的专业场长服帖,还去过国外猪场考察,使用的模式和设备也都是猪企所用的那一套,
那么,请问,全国的散养户,在技术、眼界有几个能做到你这份上?
就算是技术和眼界能到你这样,我再请问,你的资金门槛又是多少?你养350头母猪,这样的起步资金,全国有几个散养户能拿出来?
你其实已经不是散养户了,是一个单干的小猪企。只是,你没有了饲养员培养成本,也不打算做得更大,没有了扩张成本。
你当然可以过得很舒服。
但你注定只能是特例,不具有推广和做大的价值。
很简单,如果全国的养猪户都像你这样,那谁来培养新手饲养员?
谁都不傻,谁还不知道新手把猪养死了的可能性,要大大增加。

骑猪飞翔2021-03-06 09:32

我是一线猪贩子,也从业20年了,像你这种认知的猪场还是不多,活该你发财,我去收猪有百分之九十的场地我的车和人都可以进去,其中大多数都被飞过的,只是简单消毒一下脚。所以意识很重要

像飞蛾扑火一样2021-03-05 23:04

很认可你的观点。我最纳闷的是,我麾下集齐了温氏,新希望,正邦经历的场长,就是没牧原的。说明牧原的人才体系才是坚不可摧的,这个才是正点。

芝麻开门小蜜蜂2021-03-06 21:51

目前来说,区分养猪户,就是看他选择怎么样的技术路径来把猪养活。


牧原的技术路径是全封闭、现代化、规模化的自育自繁自养自饲自宰的五自一体化,现在,据董秘介绍,已经在向智能化的无人值守高速进化。据说在深圳招了300多人的算法工程师之类,挤满了那边的办公楼。

牧原之外的其他猪企,主流还是选择公司加农户。这种方式,在育种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重大改良,但只要是饲养端由农户主导的,和散养户就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农户在防控非瘟上基本无解。

剩下其他的养猪户,也就是散养户,核心的方法就是传统养猪方式加一些改良。和公司加农户的区别只是规模有差别。

你所说的这种幸存者,确实有,存在散养户中。
我认为这部分养猪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的的确确的幸存者。就是确实运气好,猪瘟没光顾。还有那种闭着眼睛赌概率的,比如三拨里面养活两拨就能赚钱的,也在此列。

第二种幸存者,就是确实知道科学养猪,也能挖到一定的科学养猪人才的,也建立了足够科学的养猪设备和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那部分养猪户。这部分是凭本事活下来的竞争优胜者,或者叫进化了的散养户。

你在主贴中提到,这部分进化了的散养户有很多优势,我完全不否认。

但这一部分要想对牧原的模式构成一定的威胁,可能性几乎没有。

没有的理由,我前面也讲过几个:一是这部分散养户在人才需求上,对大集团依赖极高,自身并没有培养能力和成本。二是技术、管理和资金要求极高,一般人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这样幸存下来的养猪户绝不会多。三是即使真的有人具备了上面这些苛刻的条件,也真的经营得很成功了,但要再扩张复制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猪场,就是完全的两码事。融资、培训、征地、环保、还有保持进化的各种机制,都是这样的幸存者所不可能具备的。

现在上市的猪企,有着极低融资成本,有着这些散养户不可想象的资源,他们的扩张尚且难上加难,散养户怎么可能超过这些上市猪企?

因此,总结起来,我不反对你所说的,的确有一些散养户会幸存下来,但这种幸存下来的散养户,要在养猪模式层面上来战胜牧原,没有任何可能。将来也确实会一部分这样的优秀散养户和牧原并存一段时间。但长期来看,能活下去的,一定是牧原的全封闭的五自一体化,而且还要不断添加各种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元素来自我进化。

Canoo2021-03-05 22:31

集团大厂,猪场多,全国分布且分散,这种优势是散户无法去比的吧。散户或者小场中招就完蛋,集团大厂不可能全部中招,而留下的部分则可以享受高价补偿,这种抗风险能力散户和小场具备吗?这种差异决定了散户必须有更高的风险补偿才可能继续存活

全部讨论

你所说的优秀的散养户和他们的优秀模式,无非就是一些原猪企培养出来的饲养员,翅膀硬了后,跳槽出来自己干而已。
这些饲养员之所以干得出色,其实是将饲养员的前期培养成本、试错成本等等,给省略掉了。
这样的模式,本质是一种寄生模式,依赖于大猪企来免费给自己培养饲养员。
你所说的,你麾下的几个人,有一些都是来自正邦、新希望等猪企的场长,所以,你其实是应该要感谢正邦和新希望等猪企的。
正是它们,帮你培养了这么些合格的场长,让你无需为培训他们而承担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等。
你这样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能是个别的、小的占比事件。
猪企都有一套非常慷慨的激励机制,足够留住大多数人才。如果留不住,就再加码,无非是钱的问题。本质上,你是在花钱和猪企抢人才,显然,你不可能比猪企更有资金优势。
你的这种模式,在小范围内,是可以存在的。你甚至将成本控制和非瘟可以做得更好。
但一旦要上规模,要做大,你就会发现,你必须自己来培养饲养员。到那时,你就不再是散养户,而是那些跳槽散养户眼里的猪企。
另外,其实你还有一个误区。你认为像你这样的模式,是可以在全国所有的散养户中推广的。
但这是绝不可能的。我只说一点区别:
如你所说,你在猪企中有过任职,专业能力能让专业猪企的专业场长服帖,还去过国外猪场考察,使用的模式和设备也都是猪企所用的那一套,
那么,请问,全国的散养户,在技术、眼界有几个能做到你这份上?
就算是技术和眼界能到你这样,我再请问,你的资金门槛又是多少?你养350头母猪,这样的起步资金,全国有几个散养户能拿出来?
你其实已经不是散养户了,是一个单干的小猪企。只是,你没有了饲养员培养成本,也不打算做得更大,没有了扩张成本。
你当然可以过得很舒服。
但你注定只能是特例,不具有推广和做大的价值。
很简单,如果全国的养猪户都像你这样,那谁来培养新手饲养员?
谁都不傻,谁还不知道新手把猪养死了的可能性,要大大增加。

我是一线猪贩子,也从业20年了,像你这种认知的猪场还是不多,活该你发财,我去收猪有百分之九十的场地我的车和人都可以进去,其中大多数都被飞过的,只是简单消毒一下脚。所以意识很重要

2021-03-05 22:31

集团大厂,猪场多,全国分布且分散,这种优势是散户无法去比的吧。散户或者小场中招就完蛋,集团大厂不可能全部中招,而留下的部分则可以享受高价补偿,这种抗风险能力散户和小场具备吗?这种差异决定了散户必须有更高的风险补偿才可能继续存活

一个新猪场是要淘汰几批饲养员,然后才能进入稳定期。牧原的强项正是建设了一个这样的饲养员进化平台。这才是牧原的护城河之一。至于饲养员本身,绝不是牧原的护城河。即使最好的饲养员,牧原也不是说离开就没法运转了的。任谁离开了,牧原的这个体系可以迅速补充一个进来。当然牧原本身有足够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华为的核心创造力一定是它那批工程师,但那也不是护城河,谁都可以说走就走,华为从不依赖哪一个工程师。牧原也是这样。
另外,在培养饲养员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失误,非瘟攻破个别猪场是可以理解的,是需要付出一些成长的代价的。牧原也不例外,但牧原的学习曲线一定是最领先的。
如果再考虑到,当前牧原已经采用越来越多的无人化值守技术,饲养员对牧原的议价能力只会持续下降。
最后,再说一个总体观点:中国的养猪业,只要出龙头,就必然是牧原。牧原的优势不是绝对完美,但相比它的几个对手,优势是压倒性的。牧原就算目前做不到百分百完美,但对付这些对手足够了。

2021-03-06 10:18

楼主说得有道理,但以我投资股票二十年的经历,离这个行业越近的人,甚至是业内人士,往往却做不好这个行业的股票。因为离得太近,什么缺点都看得清清楚楚,觉得看谁都是一堆问题,同样因为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全局。我以前在持有光㐲、疫苗、白酒、银行等领域股票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业内人士,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对茅台、招行这些我们公认的行业翘楚不屑一顾,随口可以说出一堆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业内人士都是同行和竞争对手,心态和看法往往并不一定客观,反而是该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的评价相对客观。

你的场子是不是幸存者偏差,这个不好说。你成本比牧原低,这个可以做到。难的是你也和牧原一样高速扩张而保持成本低。你扩张不动,估值就不可能上得去。

2021-03-06 08:48

感谢分享一线信息。评论区有个比喻挺好的:非瘟中 集团像赌场,有的桌子赢,有的桌子输,散户像赌客,输光的退出,赢了的继续玩,直到输光。即使中招概率相同,散户中招的那部分退出,但规模集团可以通过没中招的产能获取超额收益补偿,继续扩张。你的叙述里,有个关键点值得商榷:像你这样 在集团里长期担任管理的高水平的散养户,占多大比例,会不会存在幸存者偏差?大公司里的高管私下里接单,赚的比公司多 很常见,但不能因此否定公司的组织价值。还有 新希望正邦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投资是投未来,这也是很多公司的员工不买自己公司的重要原因,因为看到现时的不足。十年前看中国 处处是问题和不足,但十年间 中国经济天翻地覆,很多公司翻了很多倍。如果像您所说,规模化是个趋势,在非瘟中赚的盆满钵满的集团,比如正邦 新希望,会花大价钱招兵买马,充实自己的人才体系。比如正邦最近全方位的股权激励,有实力的人才定会受到吸引。不是有意抬杠,如有冒犯,见谅。

2021-03-05 22:06

给养猪人赞一个

2021-03-06 00:02

做生意的应该知道,自己开店成本低且单店业绩好。而连锁店成本高,管理难,打工人没自己负责所以单店业绩低。
但是近些年街上的夫妻店在逐渐减少,连锁店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