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2023 电话会议纪要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5回复:14喜欢:30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不便发表,请联系后台删除;文章仅用于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摘要

微创医疗集团及其联营公司在 2023 年初至今共推出了 44 款新产品,其中 19 款获得了FDA注册批准,20 款获得了 CE 认证。

微创医疗的财务策略是通过瘦身聚焦业务和合理控制费用来确保收入目标的达成。公司计划在 2024 年实现大幅减亏,并在 2025 年接近盈亏平衡。

微创医疗于 2021 年发行了 7 亿美元的零票息可转债,截至 2023 年已完成了 2.52 亿美元的购回和注销。公司已制定解决方案,包括银行借款和新可转债置换,以偿还剩余的4.48 亿美元。

微创医疗的出海业务在 2023 年收入超过 5,700 万美元,同比增长 54%。各个业务板块的海外收入均呈现高增长,其中心血管介入业务增长 71%。

微创医疗在心血管介入业务方面取得了成绩,收入增长超过 16%,冠脉支架品类市场份额在中国保持第一,在全球保持第二。

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全球实现了超过 7%的收入增长,中国地区收入提升了 34%。新增了 5款重点产品,海外骨科业务受到行业认可。

• 鸿鹄骨科机器人 Sky Walker 搭配全球全解方案已获得 15 笔海外销售订单,并完成了超过150 例的商业临床手术。供应链问题已解决,公司将继续加大全球合作生产项目的推进力度。

• 公司的经济管理业务全球收入下降了 3%,主要是由于上游零部件的供应链紧张导致产能不足。公司采取了行动,海外导线产量已开始回升。

• 在国内市场,新的管理业务收入增长了 26%,国产起搏器Vega的认可度提升。预计集采将带动销售收入增长。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实现了 32%的收入增长,净利润率提升了两个百分点。神经介入业务板块收入增长 22%,毛利率提升了五个百分点。

• 心脏瓣膜和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实现了 33%的收入增长,海外植入台数同比增长 90%。预计2024 年将进一步增强业务协同和市场竞争力。• 手术机器人板块实现了 258%的增长,核心产品图麦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了 11 台新中标,并在年末达成首笔海外订单。预计 2024 年将继续引领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进步。

• 影像业务方面,OCT 系统设备保有量增长超过 400%,DSA 完成了三台设备的安装,并实现了收入确认。

• 2023 年,微创医疗实现了 9.5 亿美元的总销售收入,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了 16%。毛利率下降了 3.37 个百分点至 56%。

• 公司共计提了 1.69 亿美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包括对收购的德国 Hammond 公司外科业务的商誉减值和海外骨科业务商誉减值

• 公司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方面采取了控费措施,管理费用绝对金额同比下降 19%,销售费用绝对金额同比增加 2%。

• 公司的融资成本同比增长了 23%,达到 9,600 万美元,主要是由于可转债的应计利息计提和计息借贷的增加。

• 2023 年,公司的净亏损为 6.49 亿美元,较上年扩大了约 1,000 万美元。经营性净亏损为4.35 亿美元,同比收窄 14%。

• 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的重大变动项目包括现金储备为 12.4 亿美元,借款总额为 15.7 亿美元,短期负债包括 4.48 亿美元的可转债。

• 公司预计 2024 年整个集团的营收增长率将在 20%到 25%之间,心血管业务增速在 10%到 15%之间。

• 公司计划在 2024 年进一步提升毛利率,控制三大运营费用的绝对金额和费率,降低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 公司已成功解决短期银行借款问题,剩余的 4.48 亿美元可转债已得到解决。

Q&A

微创医疗在 2023 年初至今推出的新产品数量及其在全球市场的注册情况如何?

2023 年初至今,微创医疗集团及其联营公司共计推出了 44 款新产品。这些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注册情况表现良好,其中 19 款产品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注册批准,20款产品获得了欧洲共同体(CE)的认证。此外,还有产品获得了中国药监局的三类首次注册证或完成了重大变更。

微创医疗在财务方面的策略和目标是什么?

微创医疗将以财务报表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瘦身聚焦业务和合理控制费用来确保收入目标的达成。公司特别强调,控费主要集中在研发和管理方面,而销售费用不在控制之列。通过这些措施,微创医疗致力于提升集团的盈利能力,目标是在后续报告期内持续减亏并实现盈亏平衡。公司计划在 2024 年实现大幅减亏,并在 2025 年接近盈亏平衡。

微创医疗的可转债项目有哪些最新动态?

微创医疗于 2021 年发行了 7 亿美元的零票息可转债,根据条款,持有人可以在 2024 年 4 月要求公司进行回购。考虑到美元加息等外部因素,预计持有人行使提前回购权的概率较高。截至2023 年,公司已完成了其中 2.52 亿美元的购回和注销。为确保能够偿还剩余的 4.48 亿美元,如果持有人行使回购权,公司已经制定了解决方案,包括银行借款和新可转债置换。具体来说,公司与高领订立了融资协议,获得了 1.5 亿美元的可换股定期贷款,利率为 5.75%,转股价格为 7.46 港元。高领还有选择权,可增加不超过 5,000 万美元的投资。此外,公司正在与多家金融机构沟通,预计将获得超过 3 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用于偿还未偿还的款项。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博士及其联系人也参与认购了新发行的可转债,总额为 2.55 亿美元,显示出管理团队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微创医疗的出海业务在 2023 年的表现如何?

2023 年,微创医疗的出海业务收入超过 5,700 万美元,同比增长 54%。公司依托于全球渠道布局,帮助各个业务板块输出临床表现优异的新产品。出海产品主要是指在国内研发的产品,不包括已经在海外布局的骨科和 CIM 业务。各个业务板块的海外收入均呈现高增长,其中心血管介入业务增长 71%,心脏瓣膜业务、大动脉及外周介入业务、神经介入业务的海外收入分别增长了 59%、51%和 45%。手术机器人方面,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多个市场实现了商业化,累计获得了 15 笔海外销售订单,并完成了超过 150 例的商业临床手术。涂抹手术机器人在 2023 年底签订了海外首台订单,目前已经签订和正在合同签署中的有超过五家海外医院。预计出海业务的复合增长率将维持高速增长。

微创医疗在心血管介入业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在心血管介入业务方面,报告期内收入增长超过 16%,并且实现了集采后由亏转盈。冠脉支架品类市场份额在中国保持第一,在全球保持第二的位置。海外收入增长超过 71%,海外板块毛利率上升了四个百分点。销售渠道已经扩展到 80 多个海外地区,带来了支架份额三个百分点的提升。国内心血管介入收入同比增长 6%,通用产品销售收入提升约 70%。公司有 5 款高附加值的通用产品获批,产品线日益齐全。预计通用产品将继续快速放量,带动国内收入进一步增长。随着有源产品在 2024 年年内陆续上市,预期将全面改善冠脉板块的收入结构和盈利能力。

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有哪些进展?

报告期内,骨科业务全球实现了超过 7%的收入增长。通过推进全球生产合作和降本增效举措,全球骨科业务的净亏损实现了 10%的收窄。在中国地区,骨科业务收入提升了 34%,远高于行业水平。2023 年至今,骨科板块新增了 5 款重点产品,包括单科和翻修系统的获批,对集团战略意义重大。集采也带来了降成本的高要求,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推动供应链整合,中国区骨科业务毛利率实现了九个百分点的提升。海外方面,内轴心治疗理念获得更多行业认可。

鸿鹄骨科机器人 Sky Walker 搭配全球全解方案的市场表现如何?

鸿鹄骨科机器人 Sky Walker 搭配全球全解方案在海外市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截至目前,Sky Walker 已经累计获得了 15 张订单,并完成了超过 150 例的商业临床手术。然而,由于去年二季度以来原材料短缺导致的缺货问题,供货未能及时完成,从而影响了海外销售收入的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在下半年通过有序调整库存商品,并积极开发多元供应商,目前库存缺口已基本解决,供应链已回归正常水平。公司将继续加大全球合作生产项目的推进力度,并致力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去年经济管理业务全球收入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

去年,公司的经济管理业务全球收入下降了 3%,其中 1%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上游零部件的供应链紧张,导致起搏器及除颤类导线的产能严重不足,终端产品销售受限。为应对这一挑战,公司从九月开始采取行动,海外导线产量已经开始回升。在市场推广方面,公司着力推进高端产品的全球注册,已经先后完成了蓝牙起搏器系列在美国地区的注册、全新一代高压除颤类产品在日本地区的注册,以及最新一代蓝牙兼容超低能耗的 ICD 和 CRTD 系列产品在欧洲地区的注册。此外,公司的蓝牙起搏器系统也已在美国完成首例商业植入。

国内市场在新的管理业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在国内市场,随着 MRI 兼容的国产起搏器 Vega 的认可度提升,新的管理业务收入增长了 26%。公司的起搏器产品组合在京津冀联盟和安徽省的带量采购中获得了重选,预计将伴随着集采的执行带动销售收入的增长。公司在国产起搏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注册方面,兼容 3.0T全身 MRI 检查的新一代 Animal 起搏器和非法的起搏电极导线获得了 NMPA 的批准,缩小了与外资产品之间的代际差距,为国内患者提供了更多优势产品的选择。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取得了哪些成绩?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受益于新产品和海外市场推广力度的加大,实现了 32%的收入增长,净利润率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基于报告期内的利润增长,西麦公布了 2023 年的利润分红方案,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 50%。研发方面,Caster 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获批国内首张定制式备案证,五项创新产品已递交 NMPA 审批。出海方面,新迈国际业务收入增长 51%,产品销售覆盖了 31 个国家。神经介入物业务板块收入增长 22%,毛利率较上年提升了五个百分点。

心脏瓣膜和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心脏瓣膜和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在 2023 年实现了 33%的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渠道和覆盖的不断扩大。原材料的进一步国产化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使得毛利率提升了四个百分点,研发和管理费用率合计下降了 26 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提升了两个点。海外方面,公司加速推进海外业务,全球产品商业化累计进店数超过 650 家,全球植入达到 3,820 例,其中海外植入台数同比增长 90%。研发和注册方面,Wait Flow Liberty 新增了 4D 获证,在五个地区实现商业化。三代 Tari 已递交 NMPA 注册申请,自研二尖瓣置换系统已完成 12 例人体应用,一年随访结果显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24 年 1 月,公司通过收购上海左心 51%股权,整合了集团左心二相关医疗器械业务,实现结构性心脏病业务的战略重组,进一步增强业务协同和市场竞争力。

手术机器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手术机器人板块在 2023 年实现了 258%的增长,并通过改善经营效率,报告期内自由现金流的净流出实现了 42%的下降。核心产品图麦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在 2023 年获得 11 台新中标,完成 10 台装机,并在年末达成首笔海外订单,实现了全球化的新突破。图麦自上市以来多次获得包括上海瑞金、四川华西等三甲医院的订单,证明了产品的优势。伴随着玛丽莎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和 RY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获批和销售,公司的商业化机器人产品组合已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及经皮穿刺四大赛道,致力于引领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进步。公司还探索 5G 远程医疗方向,图麦已累计完成超过 120 例 5G 远程人体临床手术探索,涂脉远程内窥镜手术系统已启动 NMPA 注册临床入组。

影像业务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影像业务方面,得益于与外贸板块的渠道协同,商业化进程加速,OCT 系统设备保有量增长超过 400%,导管出货量显著提升。同时,DSA 在报告期内也完成了三台设备的安装,并实现了收入确认。

2023 年集团的财务业绩如何?

2023 年,集团实现了 9.5 亿美元的总销售收入,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了 16%。毛利率下降了3.37 个百分点至 56%,主要受不利的销售组合和通货膨胀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三大运营费用总金额得到控制,同比下降了 8%,费率比同比下降了 22 个点,与年初指引一致。研发投入总金额同比下降了 10%,研发费率同比下降了 10 个点,销售收入费率比为 40%,其中剔除子公司的研发费率按 35%,也呈现同比下降。

请问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方面,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成效如何?

在管理费用方面,公司通过一系列控费举措,实现了绝对金额同比下降 19%,费率比下降了 8个百分点。至于销售费用,虽然绝对金额同比增加了 2%,但销售费率比下降了 4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贵公司的融资成本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因素导致融资成本变化?

我们的融资成本同比增长了 23%,达到 9,600 万美元。这一增加主要是由于可转债的应计利息计提以及计息借贷银行借贷的增加所致。

在资产减值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有哪些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公司共计提了 1.69 亿美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对于我们收购的德国Hammond公司外科业务的商誉减值为 1 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该业务在中美的临床试验延迟和销售表现不及预期所导致。此外,我们的海外骨科业务商誉也减值了 1,800 万美元,这是因为全球供应链的不利影响和海外通货膨胀导致成本上升,使得海外骨科业务不达预期。同时,我们的新通和脑科学业务分别进行了长期投资减值,金额分别为 1,800 万美元和 430 万美元。

贵公司 2023 年的净亏损情况如何?

2023 年,我们的净亏损为 6.49 亿美元,较 2022 年的 5.88 亿美元扩大了约 1,000 万美元。这主要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几乎接近 1.69 亿美元。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人力资源体系的优化,相关的补偿金计提约为 2,400 万美元。如果剔除这些非经常性因素,我们的经营性净亏损为 4.35 亿美元,同比 2022 年实际上收窄了 14%。

请介绍一下公司 2023 年资产负债表上的几个重大变动项目。

首先,截至去年年底,我们的合并报表上可用资金余额或现金储备为 12.4 亿美元,其中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0 亿美元和一些定期存款。如果只看集团及未上市板块,现金储备接近 4亿美元。其次,我们的借款总额同比增加了 2.7 亿美元,达到 15.7 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同比增长了 9 个百分点,总体资产负债率为 58%。短期负债方面,我们面临 4.48 亿美元的可转债到期问题,但已经通过银行借款和新发可转换定期贷款等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已经获得超过 3 亿美元的中长期专项授信额度,用于偿还部分可转债,另外还有 1.5 亿美元的可转股定期贷款,附带 0.5 亿美元的弹性选择权,利率为 5.75%,五年期转股价为 7.46 美元。此外,12 个月内到期的银行借款约为 2.9 亿美元,其中流动银行贷款接近 2.5 亿美元,我们已经落实或在顺利推进签约了其中 83%到 85%。

请展望一下公司 2024 年的财务和业务情况。

对于 2024 年,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实现扭亏为盈。我们预计整个集团的营收增长率将在 20%到 25%之间,高于 2023 年实际的 16%增幅。具体到各个业务板块,心血管业务预计将持续稳健增长,增速在 10%到 15%之间。国内市场方面,我们在中国冠脉支架市场的份额保持在 45%以上,火鸟支架的销量接近 100 万根,预计将维持约 10%的增长。海外市场也将持续发力,预计心血管业务在 2024 年的增长将处于 10%到 15%的区间。心率管理业务也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板块。

请介绍去年公司的业务表现以及面临的挑战。

去年我们的业务表现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供货电机问题等因素影响,导致收入未达预期。不过,随着下半年供应链问题的逐步缓解,我们的 CRM 业务在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快速回升。

对于 2024 年,公司的业务预期和营收增长目标是怎样的?

进入 2024 年,我们对业务全面复苏持乐观态度。预计全年的营收将实现同比增长 15%到 2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业务本身的增长以及相对较低的基数——考虑到过去两年我们的表现不佳。我们对实现这一增长目标持有信心。

公司在产品线和海外市场方面有哪些新的发展?

产品线方面,我们有新一代蓝牙起搏器和 MRI 兼容的锄菜系列产品在欧洲、日本以及美国上市。

在海外市场,我们的骨科和 CI 业务一直是我们的主业,而且我们的国内产品线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预计未来几年,集团化的海外业务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收获期,每年海外营收增速将不低于 50%。

公司在骨科业务方面的增长预期是怎样的?

骨科业务方面,去年的供应链问题已基本解决,预计今年的增长率为双位数,即 10%到 12%。这一增长得益于产品线的扩展,包括谷歌机器人新兴业务的推动,以及国内业务持续超过 30%的增长。因此,我们对骨科业务营收保持在 10%到 12%的增长持有信心。

公司在其他业务领域的表现如何?

我们的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业务、神经介入业务和心脏瓣膜业务均已在国内和港股上市,并且上周披露的收入增长非常高。此外,集团内未上市的新兴业务,如泌尿、外科和血管影像类业务,预计将为集团带来超过 50%的增长。

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方面有哪些措施?

我们计划在 2024 年进一步提升毛利率,预期将提升 2 到 4 个百分点,希望维持在 60%的水平。一季度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 60%。此外,我们还在降本增效和节流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例如,我们预计 2024 年的三大运营费用(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的绝对金额将同比下降 15%,费率总计将下降 25 到 30 个百分点,希望控制在 65%到 70%的区间。具体到研发费用,我们预计2024 年的绝对金额将同比下降 35%到 40%,费率将从 2022 年的 50%下降到 20%。销售费用方面,我们计划控制增长在 10%以内,销售费率预计从去年的 35%下降到 31%左右。管理费用预计同比缩减 10%到 12%,费率预计从去年的 21%下降到 15%。

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债务情况有何更新?

我们已经成功落地了一个再融资方案,有效缓解了短期偿债压力。目前剩余的 4.48 亿美元可转债问题已得到解决,集团的短期偿债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请问公司在解决短期银行借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我们在处理短期银行借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经解决了超过 80%的借款问题,具体金额为 2.9 亿美元。

公司再融资后的融资成本有何变化?

由于我们进行了再融资,预计 2020 年的融资成本将上升,至少增加了 3,400 万美元。这主要是因为银团贷款和可转债贷款利息的增加所致。

未来几年公司的财务利息成本预计将达到多少?

对于 2024 年,我们预计财务报表上现金簿和非现金预提的利息成本总和将达到约 1.3 亿美元,其中现金部分大约为 8,300 万美元。展望到 2025 年和 2026 年,我们预计利息成本将维持在1.4 亿美元左右,现金部分大约在八九千万美元。

公司未来的业务增长和毛利率有何预期?

我们预计集团的总体业务收入增长区间将保持在 20%到 25%,毛利率预计提升四个百分点,希望能够维持在大约 60%的水平。

公司在运营费用和运营费率方面有何改善计划?

我们计划改善运营费用,并预计运营费率将改善 20 到 30 个百分点。

公司对 2024 年大额资产减值的预期是怎样的?

我们预计在 2024 年不会出现大额的资产减值,因为 2020 年我们的各项业务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因此达到大额减值的风险或可能性不大。

公司对 2024 年净亏损的预测有何展望?

尽管 2024 年我们预计仍将出现净亏损,但我们预计净亏损的收窄幅度将在 60%以上,我们有信心这将符合我们之前的财务承诺。

公司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有何预测?

我们初步预测,如果执行 2024 年的指引和计划,经营性现金流出预计将在 3,000 到 4,000 万美元之间,相比于 2023 年的 2.3 亿美元,我们预计 2024 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出将实现至少超过80%的改善。而且,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已经看到经营性现金流出同比改善超过 40%。

公司对未来几年的营收和成本控制有何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几年每年的营收至少增长 20%,同时我们将继续降本增效。我们有信心在2025 年接近盈亏平衡。

公司在审计报告方面有何澄清?

我们在 2023 年的业绩公告中提到的审计报告并非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只是增加了一个提示段。这是因为在签发审计报告和做业绩公告的时候,我们尚未正式签署或落地 4.48 亿美元的可转债。但现在这笔再融资已经成功落地,短期银行借款问题也已经在之前的分享中提到过,目前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也在持续改善,因此我们认为公司目前没有持续经营的问题。

公司在未来可能面临减值的资产及其数量级别有何预测?

我们目前在资产负债表上还有大约 1.5 亿美元的商誉,主要是 CIM 的。CRM 的商誉减值测试显示风险非常低,因为其收购估值不到 2 亿美元。此外,骨科账上还有 2000 万美元的商誉,以及血管外科的 OCT 也有 2000 万美元的商誉。如果未来业务表现非常差,可能会有大约 2000万美元的减值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比较低。

公司对 2024 年至 2026 年的财务指引有何展望?

我们给出了一个比较激进且清晰的扭亏为盈的财务指引,预计在这段时间内实现财务目标。

投资者关心公司如何确定具体的时间线和数字目标,以及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销售和研发的正常运作是否会受到影响?

公司设定的时间线和数字目标是基于对未来三年公司战略的严谨测算,旨在提升业绩营收并尽快减少亏损。我们对此有信心,因为这些目标也是对债权人的承诺。关于成本控制,我们不认为会对销售和研发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实际上,销售费用我们甚至有所增加,主要控制的是研发和管理费用。在研发方面,由于之前的大量投入,一些项目已经进入到后期的取证阶段,因此成本有所下降。同时,我们对一些长期的研发项目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和控制,这不会影响公司未来三年的营收。

公司对于实现 2024 年到 2026 年减亏目标的信心有多大?会如何考核各条业务线,并在未达标时采取何种奖惩措施?

我们对实现 2024 年到 2026 年的减亏目标非常有信心。公司的考核机制已经与业绩目标紧密挂钩,所有高管到员工的考评都是基于简单且聚焦的 KPI 目标,并且评估完全基于数字,没有任何主观评估。奖惩措施也非常明确,如果未能达到目标,相关人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会受到影响。

对于一些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状况较差的问题,公司有何规划?是否考虑资产剥离,以及在减亏率中是否考虑了子公司相关风险?

对于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状况,我们正在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尽快减亏,二是对于资产处置持开放态度。尽管目前没有具体的资产处置计划可以分享,但我们确实在考虑这方面的可能性。在设定 2024 年和 2025 年的减亏率时,我们已经考虑了子公司相关的风险。

公司在 2026 年实现 9,000 万美金净利润的目标是经调整后的还是报表上的净利润?预计毛利率、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将是什么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在 2026 年实现报表上的 9,000 万美金净利润,不会进行任何调整。预计到那时,如果按照每年 20%到 25%的增长率,毛利率将至少保持在 62%到 63%,销售费用率将在 27%到 28%,管理费用率约为 9%,研发费用率我们希望进一步下降,最终降至 15%以下。这样,净利率水平应该会达到百分之左右。

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研发费用大幅下降,公司如何决定研发管线项目的优先级,哪些项目将重点推进,哪些将放缓?

在过去几年,我们主要关注业务线的快速发展。从今年开始,我们加强了项目管控,包括研发节奏和费用控制。我们已经对研发项目进行了商业价值和市场预期的分析,并根据财务状况,确定了 24 年和 25 年需要优先推进的产品。长周期项目的研发节奏将相对放慢,以适应当前的预算管控需求。我们希望在近两年内取得证书的产品能够正常进行,确保之前投入的重点研发项目能够继续推进。

请张总分享一下新兴板块业务中介入影像和非介入学管领域的未来三年发展亮点和战略?

在介入影像领域,我们的泛血管业务,尤其是冠脉产品线,已经有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或接近获得批准。例如,有缘冠脉产品、玄谟产品、冲击波产品和压电导丝等,这些产品将为我们的冠脉产品线带来强劲的营收潜力。在非介入学管领域,我们的艾瑞斯和影像设备结合了 OCT 技术,未来也有望获得批准并实现营收。此外,我们的机器人产品,包括强劲手机型、单笔单孔机器人,预计商业化进程将逐步加快。在泌尿科领域,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将推出用于前列腺增生的水稻技术和前列腺提拉技术产品。眼科方面,我们有治疗白内障的超声乳化设备和未来的青铜眼引流支架,预计在 2024 至 2025 年间获得批准,这将在眼科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他长周期项目,如神经调控方面的产品,包括 DBS 联盟,我们将根据当前预算使用情况适当调整进度。外科领域的艾克莫产品和运动医学领域的精神囚牢球产品,预计在未来两年内获得批准。

2024 年有哪些创新重磅产品上市,可能成为集团收入增长点?

2024 年,我们预计将获得主线封堵器、玄谟介入治疗仪和冲击波治疗仪的批准。这些产品由于预计在 2024 年下半年获得批准,因此它们的营收增长将在 2025 年体现。特别是学猫技术,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产品,具有独特优势,预计将在 2025 年实现良好的营收前景。此外,我们还预计 2024 年下半年获得肩袖球囊的批准。眼科方面,我们预计 2020 年底左右获得超越乳化设备的批准,该设备在性能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竞争力,预计将在 2025 年实现显著的营收增长。

关于 CRM 板块的上市进展及与高瓴资本签订的对赌协议情况,您怎么看?

CRM 板块的上市进展仍在推进中,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我们预计 2024 年业务增长将恢复到两位数,并减少亏损,财务指标表现良好。至于与高瓴资本的协议,并没有对赌条款。我们对西安的上市持乐观态度,认为一旦上市,将显著提升我们的财务报表指标,不会触发任何对赌条件。

新兴业务板块中,您如何看待子板块之间的合并、拆分规划,以及产品管线的扩展和延伸?

对于新兴或常委业务板块,我们目前的关注点在于降本增效,提升运营和研发效率。我们正在考虑一定程度的业务剥离,以开放性的态度进行。但具体的规划和执行情况目前还未到公开披露的阶段。

请问 Johnson 在 CCIM 板块的供应链情况,以及报表端的扭亏时间点,还有 BD 计划的情况?

去年我们 CRN 的骨科供应商出现了问题,预计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进行调整,恢复供应链。

这将需要一段时间,营销工作也因此稍有延迟。关于扭亏时间点和 BD 计划,目前没有具体的信息可以提供。

请问去年 CRN 的业绩为何出现下降?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如何?

去年 CRN 的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西安和骨科业务的收入减少所致。不过,我们在第四季度已经看到这些业务从收入角度开始恢复。今年第一季度,我们继续看到这些创新业务的增长,特别是骨科业务方面,我们已经几乎达到了海外业务的盈亏平衡,并且实施了大幅的费用控制措施。因此,我们预计骨科业务今年将能够达到基本的盈亏平衡,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CRN 今年的费用调整情况如何?预计今年的业绩目标是什么?

今年 CRN 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费用调整,特别是在研发支出方面有所下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收入增长的势头,正如孙总所提到的,预计增长率在 15%到 20%,我们相信今年至少能够实现亏损的大幅减少。因此,我们设定的 2024 年的目标是显著减少亏损,并且有望在 2025 年底达到明显的盈利水平。

对于外科业务目前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的影响,公司有何计划?

外科业务在过去两三年的财务报表上显示亏损超过 1 亿美金,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德国的一家子公司 final vent 进行了 11 亿商誉减值。即便不考虑商誉减值,外科业务本身也是亏损的。目前,我们正在尽力提升外科业务的经营效率,包括提高模费等,同时控制研发支出。未来可能会考虑对外科业务进行一些整合,但具体信息目前尚未公开。

请问 2024 年和 2025 年公司的资本开支计划是怎样的?

对于 2024 年的资本开支计划,我们预计对于尚未上市的子公司的资本性支出将在 2 亿美元以下,而上市子公司的合计资本开支将略多于此数。这是我们针对 2024 年的预算安排。

关于火环支架的临床上市计划,海内外的情况如何?

对于火环支架,我们目前在海外没有上市计划。在国内,如果一切顺利,我们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到第三季度初能够获得批准。我们希望下半年能够实现重大突破,至少实现几千万的销售额。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04-20 14:05

这不是股东大会的纪要,股东大会还没开

04-20 14:14

这是那个电话会议纪要

05-16 13:33

亏损中

04-28 13:57

微创医疗

04-24 17:35

除了不挣钱啥都干了。
其实就是管理上无能PLUS产品虽新但不是创新这两大因素造成的,集采只是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而已。
微创就没行过。

04-23 09:15

这些业务做好了,马上分拆上市,再次到市场圈钱!!!这就是本质!!

04-22 10:34

毫无新意 毫无诚意

04-20 22:19

总有理由,还有人信吗

04-20 19:19

2027年的微创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