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长行业2023年业绩跟踪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3回复:9喜欢:21

【科技成长行业2023年业绩跟踪】商业模式好的消费垄断股和科技成长股是牛股的摇篮。对于科技成长股,伟大公司很难单靠垄断地位或者静态护城河躺赢,必须不断进化,持续熵减,让组织和团队都不懈怠,才能跟上时代趋势的变化。
1、字节跳动
2024 年 3 月 15日,FT《金融时报》TikTok 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 160 亿美元(1151.36 亿元人民币)。
字节跳动在 2023 年实现收入 1200 亿美元(8635 亿元人民币),同比猛增约 40%。而这番增长主要来自于 TikTok的爆炸式增长。
字节跳动整体在 2023 年实现销售额从800亿美元增至近1200亿美元(当前约8688亿元人民币),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从约250亿美元跃升至超过400亿美元(当前约2896亿元人民币)。
字节可谓是火箭速度:
21年营收约617亿美元,同比增约80%,净亏损849亿美元;
22年营收约852亿美元,同比增约38%,净利润约200亿美元;
字节跳动2023年利润增长约60%,至400亿美元;销售额从2022年的80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1200亿美元。
其中在23年的迅猛增长主要来源于TikTok的爆炸式增长,TikTok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约160亿美元,而目前TikTok正面临被强迫卖给美国买家的局面。
假设字节仍然保持当前40%的增速,两年后营收将达到约2350亿美元,届时将差不多相当于华为和腾讯(同样保持当前10%增速的话)之和的体量了。
2、腾讯
2023年,腾讯控股营收6090亿元,同比增10%;全年NON-IFRS净利1576.9亿元,同比增36%。
对比字节跳动 2023 年营收 8635 亿元、净利润 2015 亿元。
——斗转星移互联网老大地位已被抖音悄然取代了!
微信2023年有13.43亿的mau。视频号在2023年用户时长增长100%,用户数和人均时长都增加。
微信、视频号稳,QQ月活5.54亿小幅下滑。这样,腾讯的定性基本盘就稳了。
腾讯现金派息能大幅增加,回购能大幅增加的底层逻辑是,腾讯为代表的一众科技公司在过去几年,审视自己的投资效益,包括所投资的公司股权以及新投资的项目。结果是,之前利润比自由现金流大,现在是自由现金流比利润大。
腾讯控股发布2023年全年财报,建议派发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息每股3.40港元(约等于320亿港元),增长42%,并计划将股份回购规模至少翻倍,从2023年的490亿港元增加至2024年的超1,000亿港元。按照一年平均120 天的回购时间计算,每天可以回购约 8 亿元。
2023 年度派息每股3.40港元(约等于320亿港元),同比增长42%,加之 2023 年回购 494 亿港元,目前腾讯市值 2.75 万亿港元,可以理解腾讯目前的股息率为(320+494)/2.75 万=3% 。
此外管理层还宣布,计划将股份回购规模至少翻倍,从2023年的 490亿港元增加至2024年的超 1,000 亿港元。如果假设 2024 年全年腾讯股价不涨,依然是目前的 2.75 万亿市值,考虑到 至少1000 亿港元的回购金额和 320 亿港元的分红,则股息率将从 3% 提高到 4.8%,步入高股息股票之列。
3、拼多多
拼多多2023年全年营收为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净利润600亿元,同比增长90%。23财年Q4收入888亿,同比增长123%,调整净利润254亿,同比增长110%,净利润率达29%。预计2024年营收大约4000亿,净利润超过1000亿。
TEMU在全球已经有超过50个站点,其中美国业务占比大概为50%~60%;TikTok的遭遇为TEMU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美股财报披露信息的简易程度也算是到了极致,GMV数据,TEMU及多多买菜等重要项的分项数据及相关信息在报表中通通没有,也增加了投资者对于企业了解的难度。
管理层非常务实,永远聚焦服务好消费者(专注力也是竞争力强大表现)。黄峥很厉害,他做任何事情,又能做到很大,又能做到很赚钱。就拿现在temu来说,其实看起来也没亏多少钱,相对来说,亏基本是在营销上变相是投资获客,本身毛利可以覆盖物流等成本。
电商最好的生意就是阿里、拼多多这样的收广告费,全力服务好消费者,物流、配送等不太好生意最好都交给别人做,但是明显看出来大家都要有为,要折腾,目前看只有拼多多很克制,去搞农业研发提高用户价值(我觉得更多也是噱头,一年投入10-20亿,电话会议也说投项目很谨慎,多看,少动)。
阿里、拼多多两者的商业模式是差不多的。其实它们不是零售商,而是虚拟商业地产商。两者的差异在公司治理层面,不在商业层面。拼多多就是公司专注一些,效率高一些。
4、阿里巴巴
营收9275亿,净利润1003亿,曾经电商老大。
回购股票额度增加260亿,达到353亿规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1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3.8%。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5.4万亿元,连续11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4%,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7.6%,占比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从电商整个行业来看,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
阿里核心电商业务也一在被冲击,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做不好,我对阿里未来是比较悲观的。阿里2014年如日中天,就开始搞所谓的新零售,收购线下店(银泰、三江超市、高鑫零售、苏宁等)自建盒马,说线上线下协同,前前后后花了千亿有吧,现在亏损严重,这些业务原来就不是好生意,期待自己收购后能变成好生意,有点自说自话了,巴菲特说过类似的话,在一艘不断下沉的船上,怎么努力似乎用处都不大,但谁又听呢?
电商是连接人和(商户提供的)商品的双边网络,要满足用户“多快好省”的需求。双边网络的网络效应强度极容易被多租户效应所削弱,在供给端,商户可以同时在天猫、京东和拼多多上进行销售,在需求侧,用户在不同的电商平台上购物所付出的成本仅仅只是多下载几个App多注册几遍而已。电商就是这样,五年、十年后在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之外再出来第四家综合电商我也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所以,投资电商没有十年如一的投资逻辑。
可见,投资电商公司的难度还是很高的,可能投资整个赛道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不投也没有任何损失。
5、快手
2023年总收入同比增长20.5%至1135亿元,全年经调整利润净额达103亿元,实现年度扭亏。
2023年电商商品交易总额为人民币11,844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31.4%。电商业务的增长,带动其他服务(含电商)在收入中的占比小幅提升。快手财报显示,2023年快手其他服务收入达141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44.7%,主要来自电商业务的增长。
GMV突破万亿,对于发力电商已久的快手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抖音电商今年1-10月商品成交总额(GMV)接近2万亿元,同比增速接近 60%。另外,抖音电商在2023年初对媒体否认了2024年“定下了全年超3万亿GMV目标”。3月20日同期公布财报的拼多多,2023年全年营收为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对比“高歌猛进”的抖音电商和拼多多来说,快手电商的增速并不算快,规模还有一定增长空间。
用户渗透:当下平均月活跃用户MAU破7亿,平均日活跃用户DAU大约3.8亿,这个规模基本上是天花板了!
时长渗透:日均时长124.5分钟,总时长见顶。
快手电商月付费用户平均数亦再创新高,突破1.3亿。
6、美团
全年营收2767亿元,同比增长26%,经营利润134亿元,而上年同期则是亏损58亿元,同比扭亏转盈。值得一提的是,全年美团的经营性现金流达到了405亿元,同比大幅提升了355.1%,远超同期公司的净利润和经调整净利润,这说明美团的经营水平是相当优势的。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同比增长 28.7%至2069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1.2%至387亿元,经营利润率略有提高,由2022年的18.4%提高至18.7%。核心外卖业务市场占有率65%,饿了么33%,对传统行业渗透率大约30%。预计每天可达1亿单,每单盈利超1元,很难被颠覆。
美团闪购高效连接数百万本地零售商、品牌与数亿消费者,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0%。非餐饮即时零售市场市占率相对分散,即时配送平台中,美团经营效率最高,实物电商渗透率仅2.4%,慢慢会被即时达,当日达替代。即时零售比社区团购优势大一点 配送能力可以完全复用 ,主要需要解决供给和动销,供给上生鲜复杂,属于看着香、啃起来难,其他标品适配性则极强;动销上即时需求确实在增长,但相比于远场规模还太小了,主要还是整体交付价格没有竞争力。
美团新业务包括包括美团优选、美团买菜、餐饮供应链快驴、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充电宝、餐厅管理系统等。财报显示,2023年美团新业务部分收入为698亿元,同比增长18%;经营亏损从2022年的284亿元,收窄至2023年的202亿元,亏损改善比例28.9%。美团表示,主要系新业务经营效率有所提高。我们希望除优选以外的所有新业务,2024年都能实现至少盈亏平衡——也就是要么盈利要么平衡——而优选是唯一仍然亏损的新业务,当然优选会减亏。
王兴目的是模仿当年外卖高频去带动到店、住宿、机票等低频业务,因为那时候美团竞争对手还是比较弱的,那时候业务渗透率阶段也比较早,现在电商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各家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和部分忠实客户,通过买菜去抢别人客户难度太大了。单纯看买菜、社区团购就是个烂生意,滴滴2020-2021年烧了200多亿,最后灰溜溜关闭了,什么叮咚买菜,还有原来线下的各大团购商什么兴盛优选、十荟团等早期的团购,也是挣扎在生存线上,似乎看不到明朗的未来。规模不经济这是很大的问题,可能毛利都覆盖不了成本,更别提营销了。美团之前收购摩拜、搞打车业务最后也都是亏损严重不了了之,我觉得好生意太稀缺了,找到好生意不断深耕更难,大家都想做点什么,其实不做什么看起来更重要。
7、网易
2023年实现收入1035亿元,同比增长7%,首次突破1000亿营收大关,经调整归母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加43%。
8、小米
小米集团(1810.HK)发布2023年业绩公告。财报显示,去年小米总营收同比下滑3.2%至271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26.3%至193亿元,盈利水平创小米上市以来第二高。另外,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现金储备为1363亿元,创历史新高。
小米集团的业务主要分为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与互联网服务三大部分,从营收占比来看,小米的营收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智能手机分部的营收贡献依然占比接近6成。2023年也是小米集团升级“人车家全生态”新战略的元年。2023年12月28日,小米召开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首款汽车产品Xiaomi SU7系列正式亮相。
如何能够把高端纯电车也卖成爆品?
硬件生意模式:成本,品控,交期。手机和车这种代谢型大单品,成不成似乎运气成分挺大的。小米手机衰了好几代,到14才打了翻身仗,但是15、16、17成不成,不知道。理想哪怕mega成了,下一款成不成仍然不知道。如果新型号不成,老型号又被代谢了卖不动,那宿命般的预言着,反正会遇到低潮,只是早晚问题。不需要每年发新型号新品的公司,在这一点上就好一些。
汽车是所有行业中最苦的行业之一,它不像可口可乐茅台,几十年、上百年配方不变,汽车推出一个新的产品可能成为一个爆款,但是可能也就赚两三年的钱,之后又需要推出一个新品,等于你的护城河每两三年就要重新挖一遍,它在中国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而电动汽车的差异化比油车还要小,价格竞争会比较厉害,从护城河角度来看不是个好的生意。
9、比亚迪
2023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6023.15亿元,同比增长42.04%;实现归母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比亚迪净利润300亿,但研发投入400亿,这个行业真的很烧钱。
汽车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子,规模效应规模一旦做大的话,利润杠杠的。汽车严重依赖规模降低成本,毛利波动非常大,看特斯拉毛利就能得出结论了。
10、华为
华为:中国科技实力第一,遥遥领先。
2023年度报告: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70亿元人民币。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3.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1万亿元人民币。
2022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6423亿元,净利润356亿元;
2021年,华为营收6368亿元,净利润1137亿元;
2020年,华为销售收入8914亿元,净利润646亿元;
2019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
2018年,华为总收入7212亿元,净利润593亿元。
2023年年度分红方案:ESOP每股分红1.5元,税后15.3% ,本次分红至少将惠及14万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分配股利的公告,拟向股东分配股利人民币770.9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华为目前总股本约为513亿股。也就是说,本次分红需要向员工支付513.9亿*1.5 = 770.85亿元。据华为2022年财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142315人,均为华为在职员工或退休保留人员。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除工资、奖金外,虚拟股分红也是华为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为员工持股制度始于1990年,当时参股价格为每股1元,以税后利润的15%作为股权分红。不过,并非所有华为员工都可以投资华为股份,只有入职两年之后、业绩表现突出的员工才有配股的资格,且可认购的华为公司股票数量也有所限制。
总之,这些中国科技公司包含了硬科技、软科技和前沿科技。现在是小公司、超级个体户时代,超级小公司的时代来临了,这个时代工具太发达了,一部手机行走天下,赚一个亿也不需要投入一毛钱,一个人的团队就够了。其实价值投资就是一个超级小公司,投资者本人就是董事长,只需要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管理任何人,也不需要管理人财物产供销等具体事物,主要靠积累商业认知,把握时代机遇,独立思考变现。
——2024.3.24

全部讨论

03-24 08:16

好文

2023年互联网公司相关数据,谭总用心了

03-24 11:53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算科技企业吗?

请问在您的文章语境里熵是什么意思?

03-24 09:24

抖音增长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