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8喜欢:0
1983年5月,中国最好的话剧团北京人艺将阿瑟·米勒创办于1949年的《推销员之死》搬上了舞台,这是“wenge”后第一部在中国上演的外国话剧。由英若诚扮演的主人公威利·洛曼每天都要带着两只特大号的样品箱开车去四处推销。他已经50多岁,筋疲力尽,仍为贷款所迫,不能休息。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他所面对的,是失业、压力和一败涂地的人生。最终,洛曼在落寂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1983年的中国观众来说,或许能够感受阿瑟·米勒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但却无法真正切身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挣扎。若干年后,当商业的幽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细胞的时候,人们才可能真正体会到威利·洛曼式的悲凉。
引用:
2024-05-09 21:30
原文
昨天写了古早“表演艺术家”狼教授,带着提到了当红的“表演艺术家”张教授、陈教授、金教授等人。有人就说了,那你肯定是张维迎的粉丝了。有一部分人,而且还是越来越大声喧嚣的部分人,思维能力已经返祖到样板戏年代了,非黑即白,...

全部讨论

05-09 23:43

嗯,我小时候饿肚子的时候倒没商业的幽灵👻

05-10 09:51

从某个角度说,体会不到也许也是一种幸福,现在有个说法叫钝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