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MLCC产销及价格波动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4喜欢:28

紧着着上文的《简单聊聊MLCC产业链》,后续皆用上文代指。我们聚焦在MLCC上市企业群体,针对他们主要生产及售卖的阻容感等电子元器件产品的产能及价格进行分析。

国外MLCC企业主要是日企:村田、太诱、TDK、京瓷;韩企:三星;台企:国巨、华新科等;并且这些企业都分布在第一和第二梯队,产品可靠性以及覆盖面都比国内企业强。国内MLCC企业主要是风华高科,微容,宇阳,三环等,在这条MLCC流延体系建设下还有主要以电感等元器件产品为主的顺络和麦捷等,军工MLCC企业主要是鸿远、火炬,宏达等。下表为国外五巨头关于MLCC产品收入情况。根据我们上文所述,2022~2023年(日本年度报告时间是从3月到下一年3月),其中太诱最专一,村田产能最大,三星的MLCC业务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

接着看下图,2022年全球主要厂商的MLCC市场份额,村田占据30.8%,三星15.4%,国巨10.6%,太诱9.3%,华新科3.2%,其他占据30.7%,由众多小厂商瓜分,其中,国内风华高科等企业合计不到10%,风华高科占比仅~3%。国产替代空间是足够大的,但是高端破局难度却不易,上文已谈过,日本放弃部分的常规品MLCC市场,国内民用被动元器件企业重点聚焦这些龙头放弃的常规品市场,导致高端产品的研发资源被分割。

既然多出了这些市场,我们主要关注下中国及全球市场情况,见下表,2018~2029,中国市场复合增速为4.5%,全球市场复合增速为4.2%,中国市场规模略微超过平均全球增速。近年来,在下游产业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MLCC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态势。其中,行业受多项因素的推动:①5G提高手机MLCC单机使用量;②5G基站数量增加,基站结构变化推动MLCC需求增加;③物联网蓬勃发展激发新需求。此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军队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等,均有望大幅推动国内MLCC行业发展。预计2023年,中国MLCC市场规模为521亿元;预计2029年,中国MLCC市场规模为722亿元。依照这样的规模扩展,2018年中国的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为45.13%,2029年将提升到46.55%。

综上,以2023年521亿为中国市场份额,其中风华高科等国内企业合计不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0%,即1217*0.1=121.7亿,占中国市场的23%,还有77%的空间被国外企业垄断。其中,风华高科2023年MLCC业务营收为41.6亿,占中国市场规模的8%,全球市场规模的3.4%。

我们简单分析下国内MLCC产能-价格的分布情况:第一家企业,国内MLCC龙头风华高科,成立于1984年,到今年正好40周年,1996年上市,我们根据年报记载,将风华高科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2001~2016年,风华年报将片式阻容感等元器件销量统一打包记载,2017~2023年,风华年报将片式多层电容器的销量单独列出记载,如下表所示。先看后6年风华高科的片式电容的产销及价格变化情况。

2017~2023年,MLCC产能为3077亿只,2023年增加到7562亿只,近6年复合增速为15.6%,销量基本上与产量同步增长,说明公司基本上是以产定销的企业,可以动态监测联动产销情况。MLCC价格从48.33元/万只增加到55.24元/万只,近6年复合增速为2.3%,价格其实是周期变动了,可将类似的MLCC企业定义为产能动态增长,价格周期变动的周期性企业,见下图。基本上是每隔2~3年为一个周期。近6年的市值波动基本上与价格波动完全吻合。

2001~2016年,风华基本上是以片式阻容感进行统一打包销量核算,销售量从271亿只增加到2382亿只,近15年复合增速为15.6%,竟然与2017~2023年的复合增速惊人的一致,说明这个行业的产能扩充是非常稳定的,进一步给予了我们后续产销量推算的准确性。

注:2003年和2008年的销量年报未记载,根据前后年报的销量及增速进行推算。

2001年~2010年,单价从245元/万只降低为86元/万只,最低点后1年时间反弹到159元/万只,周期性明显拉长,根据年报及招股说明书部分内容推测,2001年应该是元器件单价的高点,相当于风华高科从1996年~2010年为一个完整的周期,花了14年,基本上是在价格爬升那1年时间,市值拉到顶峰,(2008年的金融危机除外),对于风华这种周期性企业投资规则基本上是依据价格轨迹来运行的。产能虽然在持续增长,反而起的作用不大。

第二家企业,北京鸿远电子成立于2001年12月,于2019年上市,是一家军工MLCC企业,以自产以及销售代理的模式经营。产量很低,但是价格很高,主要是通过使用贵金属电极来进行产品制造,高成本高价格的模式。2016~2023年,产能从1.06亿只增长到11.2亿只,近7年产能复合增速为40%(说明国内对高可靠MLCC的需求量很紧迫),销量基本上同步。MLCC单价从32391元/万只降低到7477亿只/元,由于与民企(贱金属价格低)MLCC企业的差异,军工MLCC企业的产品价格在周期中往下滑落。

鸿远电子2020年价格大幅上涨70.75%,2021年销量大幅上涨138%,两者合理促成了公司市值仅花2年时间涨了4.5倍,民品MLCC企业基本上不会出现销量如此大幅的增长,所以民企仅能由价格提升来推动业绩增长,从而推动市值提升。2022年,公司继续加大产能建设,达到13.4亿只的水平,同比增长165%,并且目前的产能也远远低于火炬电子,鸿远电子未来的发展空间比火炬电子更大。

第三家企业,福建火炬电子成立于1989年,于2015年上市,同样是一家军工MLCC企业。2014~2023年,产量由3.61亿只增加到26.38亿只,近9年年复合增速为24.7%,体量是鸿远电子的2.4倍,营收却相差不大,主要是因为鸿远电子的MLCC产品远高于火炬电子(原因待后续再追溯)。

此外,自2015年价格达到高峰,从2016年开始,持续5年时间价格攀升,市值在2020~201年达到最高点,与鸿远电子神同步,花了将近2年时间市值也攀升了4.4倍,不同的是,火炬电子依赖的是价格的持续攀升,直到2021年才正式结束。

第三家企业,振华科技于1997年成立并同年上市,根据年报可查询的产销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7年,高新电子主要包括阻容感、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2017~2022年,高新电子部分新加入锂离子电池等,其实变化内容并不算大,价格及产量基本上可一起核算。2011~2022年,近11年营收复合增速为18.8%,产量复合增速为20.4%,单价复合增速为-0.01%,针对MLCC类似的周期性企业只能重点关注价格周期变动情况。

振华科技2018年价格相对其他民品和军工MLCC企业来说,价格提升幅度偏小,因此市值没有什么反应,可以看到当年的产量为12.6亿只,销量为11.84亿只,产销都下滑,虽然价格涨幅39%,也就意味着振华并没有吃到2018年的红利,可能是其高新电子元器件中的MLCC相关产品的产能并不是太多所致。而到了2019年,产能突然降低到65亿只,同比减少49%,根据2019年报P15记载,电子元器件产销存数量变化主要是业务结构调整转型所致,报告期内主动压缩数量大、附加值低的民用业务,更加突出聚焦高新业务,意味着公司可能倾斜MLCC相关产能的建设工作去了。随后逐渐的聚焦,产能和单价也随之持续提升,花了将近3年时间,市值翻了将近10倍,这是典型的量价齐升的威力。

第四家企业,湖南株洲宏达电子成立于1993年,于2017年创业板挂牌上市。宏达电子以元器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阻容感以及其他产品,电容并不是主体,反而军工电感等为主体,我们就简略讲下。2014~2023年,近9年营收复合增速为17.4%,产量复合增速为28.3%,产能推动业绩增速,并且和其他企业一样,价格起负作用。

比鸿远及火炬差一点儿,依赖于2018~2021年持续3年的价格提升,外加产能的建设,宏达电子仅靠1年时间(2020~2021)市值翻了4倍。站在后视镜的视角,宏达电子的投资价值比较逊色。

第五家企业,既然上面已谈到了电感为主体的军工企业,接着谈民品电感-顺络电子,这家企业基本上不做MLCC。顺络成立于2000年,2007年上市,一直以来都是以片式电感和电阻为主,2004~2023年,产能从18亿只增加到1403亿只,近19年复合增速为26%,营收从0.78亿增加到50.4亿,近19年复合增速为24%,基本上由产能推动业绩增长。考虑前期基数比较低,为了与风华对比,我们核计2017~2023年,近6年产能复合增速为15.3%,与风华不同的是,顺络后期的产能建设在降缓,但基本上与风华同步了。

按照2004~2010年和2011~2023年,我们观察下顺络产品的价格波动情况。2008~2011年,顺络一直在进行片式电感和压敏的产能建设,直到2010年全部投产,价格也是到2013年才达到最高值,这个过程依赖产能及价格的推动,市值经过3年市值翻数倍。2013~2020年,公司的价格持续7年缓慢波动下滑,但是产能却在持续提升,市值在2015年仅半年时间见顶之后迅速回落,继续与价格一样保持上下波动状态。2020~2022年,价格重新回到最高点,这个时候公司在持续推动高端产品以及新品的建设,市值在2021年再次回到高点,只是2022年整个下游市场需求遇到冰点,导致顺络的产销量持续下滑。顺络的价格波动与MLCC类企业相差很大,其实出去电容外的其他品类的周期性并不是很明显,顺络可排除周期性企业之外。按照《2023年报:顺络电子》的分析,2026年顺络产能可达1930亿只,相当于2023~2026年,近3年产能复合增速为11.2%,低于近6年的15.3%,比较保守。价格核算如果更加保守(其实后期顺络一直在推新品,价格更高),以近10年的最低价2020年的298.2元/万只计算,销量与产能保持一致,那么2026年顺络的营收可达57.55亿,与前期的65亿差异主要体现在价格的定位上,那么最高价2022年的414.5元/万只,那么营收可达80亿,取个平均值69亿,怎么算都是顺络不性感。

第六家企业,深圳麦捷电子成立于2001年,于2012年上市,和顺络一样,是一家以电感为主体的被动电子元器件企业(无任何MLCC业务)。根据公司价格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8~2017年,主要是电子元器件(电感)为主体;2018~2023年,新收购子公司业务内容并进,导致价格提升1倍,产品结构体系重新建设。产能继续按照常规推导,2008~2023年,产量从24.9亿只提升到134亿只,近15年复合增速为11.9%,营收从0.67亿提升到15.57亿,近15年复合增速为23.3%,和所有其他电子元器件不同的是,麦捷电子业绩推动不仅仅依靠产能,还有元器件产品价格,近15年单价复合增速为10%。

根据公司产品结构体系的变更,我们分两段对比下麦捷与顺络的差异。顺络的电子元器件产能基本上是麦捷的10倍,但是价格却是麦捷的1/3,说明麦捷走了与顺络不一样的路线。2008~2013年,麦捷启动阶段产品价格与顺络相差无几,后期价格不断提升,到2017年增至最高点。后期并入其他子公司的产品之后,价格更是提高1倍,之后呈现周期性波动,与风华呈现一致性,基本上是2~4年出现一个价格周期。市值也是跟随价格波动进行,2016~2017年市值峰值,之后基本上呈现2016~2017年的箱体振动。

来,最后一家,压轴企业来了,潮州三环成立于1970年,所有企业中最老的一家,也是实力最强的一家,一直都是不缺钱的状态,目前在深圳,德阳,南充,苏州等城市都建有厂房,潮州为总部,于2014年上市。产品众多,强在其他企业可能仅专项于一处,三环集材料、设备、工艺及可靠性于一体,集成能力特别强,可利用材料、设备及工艺的优势快速开发出市场需求的产品。

为了拨出MLCC的产能情况,2011~2015年主要是MLCC的产销及单价。2015~2022年主要是三环所有产品的产销及单价。其中MLCC的产能经过5年时间还降低了,说明这个时候整个市场并没有拓展的空间,基本上都被日韩台等企业龙头垄断。回头看下三环MLCC价格对应下的风华的价格变动情况,刚开始投产建设MLCC的价格低是因为市场地位并未建立起来,可是一旦建立起来,市场又无需拓展的情况下,三环的MLCC价格立马反超风华,可见三环的研发能力之强。

紧接着到了2015~2022年,三环统计所有产品的产能情况,产量从560亿只提升到1848亿只,近7年复合增速为17.2%,营收从24.9亿提升到51.5亿,近7年复合增速为11%,营收增速低于产能,说明产能扩产过程中,产品价格下滑了,从403元/万只下滑到345元/亿只,再观察下近7年归母净利润的情况,从6.5亿增加到15.6亿,年复合增速为13.3%,高于营收增速,这是三环的优势所在,说明利用其内部的资源优势可持续推出高毛利的产品。

接着看价格,这又是三环与众不同的地方,三环并没有跟强相关MLCC的企业一样呈现出明显的价格周期,这种情况说明三环利用其他产品的价格优势缓冲了MLCC价格波动幅度,并且2018年对于三环来说,也并未出现市值的突然暴涨以及业绩的突然提升现象,反而是2021年,由于产能增加97%,销量增加64%,从而导致三环营收增加55%,最终推动了市值的增长,这也是当时雄持有三环而市值出现翻倍的逻辑。

本文主要以MLCC为主体,针对MLCC产销及价格变动为基本点进行的分析,主要谈到了7家企业,分别是风华、鸿远、火炬、振华、宏达、顺络、麦捷及三环,其中顺络与麦捷基本上不涉及MLCC产品,根据产销及价格趋势分析各家企业性质,最终发现风华的周期性最强,直接与MLCC周期性挂钩;潮州三环周期性最弱,唯一一家靠产能优势推动业绩和市值增长的企业,麦捷电子潜力最大,在顺络这座大山压制下,竟然还能活着还算可以。其他军工企业的周期性比民品企业更强,一旦遭遇不测追悔莫及,一旦站在风口又一飞冲天。故针对值得研究深度的排序分别为三环集团风华高科及其他。

后期可能进行MLCC产业链上游的原料粉体分析或者针对现有MLCC产能后续的发展空间进行估测。朋友们,下期再会。

全部讨论

三环业务里面光模块占比接近一半,把mlcc单独拿出来并不比风华更好

04-26 12:38

为什么鸿远电子的MLCC产品单价高于火炬电子很多呢

04-26 14:37

错漏百出

04-28 12:43

.

05-07 13:12

请问达利凯普不是MLCC公司么?因为不太了解这个行业

04-30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