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GPT-4并不是大模型的最终答案】

OpenAI已经在文本模型方面的推进接近到顶,GPT4打开双模态局面,但在多模态也没有好的破局方案,它的研究创新能力也远不如工程创新。另外特斯拉Google之前在视觉等方面的累积也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如果AIGC是将来的主要生产力,那作为消费者一定希望多几个轮子存在,因为ChatGPT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倾向性,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谷歌在Bard之外的另一个大模型PaLM-E,是谷歌最近发布的史上最大视觉语言模型,其不仅有强大的语言与视觉能力,并能操控机器人识别指令自主操作。

国内之前对终局缺乏本质认识,没有能力预测到“涌现”现象的发生,因此没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予以大模型方向的坚持,且其中很多商业化尝试也受制于大厂企业文化不能成行。

创业者思考框架:商业价值存在于两端,一端稀缺,本质通过技术推进带来生产力提高,另一端为distribution(分布),跟客户联系紧密,这能带来更大的创业机会。由iPhone产生的应用层商业化机会,不管是Facebook Instagram,还是美团微信,都不输于发明iPhone的人的。大模型创业的格局很难预测,注定是百花齐放、动态变化的过程。

中美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对比是不容忽略的话题。在数据端国内相比美国具备优势,在算法层面,国人在工程化追赶上也具备很强后劲,但在算力层面短期内会显得吃力,而总体来说,美国的大模型发展对中国也是一种促进,中国做出自己的ChatGPT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国内处于起步阶段,OpenAI那边已进入加速期,中短期内差距会拉大,但随着大厂和初创为代表的AI公司兴起加速,过段时间,又会进入差距缩小的过程。

$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