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45喜欢:16
2014年时,双汇伊利利润差不多都是40亿,营收也差的不多(伊利544亿,双汇457亿)。在当时来说,二者是体量差不多的公司。
十年后的2023年,伊利的营收(1262亿)和利润(103亿),差不多是双汇的二倍(营收601亿,利润50亿)。
扣除通胀因素,双汇这十年来基本上算是没有成长。伊利体量增长了不少。
伊利是成长股,双汇是价值股。
作为价值股,双汇的优势是,股息率一直比伊利高。
十年下来,持有伊利比持有双汇多赚很多。成长股的威力。
双汇也不错,至少比绝大多数股票强。价值股也不能小觑。
未来十年,持有谁更好,不好说,未来难料。根据价值投资界的主流说法,所有的成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也不知道哪年伊利会变为双汇一样的价值股。
$伊利股份(SH600887)$ $双汇发展(SZ000895)$

精彩讨论

此生何必05-15 17:23

因为双汇把利润都分出去了啊,很难理解么。每年大几个点分红可不是假的。
既然利润都分出去了,难不成高股息还要求高增速,这不是不给马儿吃草,又要马儿跑。
但是双汇其实是被动成为价值股的,谁让大股东贷款收购了一家美国不赚钱的猪肉制品公司,缺钱啊。但凡多留点发展的利润给双汇,现在成长的也不会差。

用户307946295405-16 06:45

如果将牧原股份+双汇发展与伊利比较更加准确一点。
真实的伊利是:伊利+优然牧业+赛科星+澳优,是一家全产业链企业,股价具备周期股的弹性。在奶源奶涨价阶段 伊利可以涨到50元,在原料奶产能过剩周期,股价可以跌到24元 虽然伊利的eps增长稳定,股息分红逐年递增,但是优然牧业股价从6元跌到1元,伊利面临企业金融资产减值商誉减值风险,同样 在原料奶涨价之际 伊利投资的联营企业是其eps增长的杠杆。
牧原股份也一样 在猪周期里 股价可以站上100元,在生猪产能过剩周期,股价可以跌去70%。

芒格信徒05-15 17:34

双汇主要是还债,给港股输送,买的美国猪肉公司。再一个火腿肠这个产品没有推广好;属于不太健康食品。存在消费升级没有跟着升上去。

牛家塘的忧伤05-15 20:26

我个人的看法是消费的升级换代。随着收入和教育的提高,人们对牛奶和奶制品的消费在逐步提高,而对于肉类,尤其是猪肉以及猪肉制成的各种肠的消费是下降的,因此造成了双汇的增长不如伊利快。不知我的看法是否准确

青山常有绿荫05-15 16:26

都是不错的股,各有各的优势,很多都是同时持有2家。

全部讨论

因为双汇把利润都分出去了啊,很难理解么。每年大几个点分红可不是假的。
既然利润都分出去了,难不成高股息还要求高增速,这不是不给马儿吃草,又要马儿跑。
但是双汇其实是被动成为价值股的,谁让大股东贷款收购了一家美国不赚钱的猪肉制品公司,缺钱啊。但凡多留点发展的利润给双汇,现在成长的也不会差。

我初步匡算了一下,如果2019年开盘,以18.4元买入双汇,持有到昨天28.5元,中间共收到分红9次,累计每股8.218元,不考虑分红复投,年化收益差不多11%,也是很可以,毕竟是低风险取得的收益。

我个人的看法是消费的升级换代。随着收入和教育的提高,人们对牛奶和奶制品的消费在逐步提高,而对于肉类,尤其是猪肉以及猪肉制成的各种肠的消费是下降的,因此造成了双汇的增长不如伊利快。不知我的看法是否准确

伊利变出价值股,就在眼前啊。但是他们两个行业不一样。食品饮料就是容易出大牛股。现在饮料都还要继续涨价了。牛奶再不涨价,一瓶水抵得上两瓶牛奶了。那大家为啥不喝牛奶呢?

05-16 06:45

如果将牧原股份+双汇发展与伊利比较更加准确一点。
真实的伊利是:伊利+优然牧业+赛科星+澳优,是一家全产业链企业,股价具备周期股的弹性。在奶源奶涨价阶段 伊利可以涨到50元,在原料奶产能过剩周期,股价可以跌到24元 虽然伊利的eps增长稳定,股息分红逐年递增,但是优然牧业股价从6元跌到1元,伊利面临企业金融资产减值商誉减值风险,同样 在原料奶涨价之际 伊利投资的联营企业是其eps增长的杠杆。
牧原股份也一样 在猪周期里 股价可以站上100元,在生猪产能过剩周期,股价可以跌去70%。

05-15 17:34

双汇主要是还债,给港股输送,买的美国猪肉公司。再一个火腿肠这个产品没有推广好;属于不太健康食品。存在消费升级没有跟着升上去。

都是不错的股,各有各的优势,很多都是同时持有2家。

宁愿他多分红,也别去养猪

05-15 16:06

本人伊汇双修,说说自己的看法,牛奶冷饮在中国算不上刚需,高增长,对应的也容易产生市场挑战者。肉类加工,熟食因为是刚需,每一份攻下的市场份额都会更坚实。

05-16 10:29

把分红复投再算进去,看看对比,看看这次还有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