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cai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43
郁亮在22年1月的年会发言,仔细看我红线内的话,再看看万科的实际操作,典型的知行不合一,坚决出清,还在拿一些毫无逻辑的下沉土地,当然可能是历史遗留的接续用地,但你都要死了,还搞场面?
郁亮在22年1月的年会发言,仔

热门回复

郁亮脑子里都是必须缩表出清,但不尽快卖资产,又拖了接近18个月,另外还在漫无边际的投资,消耗宝贵的现金,市场下行那么快,这种行为太可怕了。
我一直说万科搞瞎了,就是看到企业这些零星的行为,和管理层说法完全不一样,是嘴里说的话,脑子里不是这么想的? 还是脑子里想的,行为上实在执行不下去?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万科这届管理层确定要硬缩表,这对债券投资者是好消息,但对股东来说风险有可能变大,缩表是个很危险的过程,先出售的都是优质资产,很大概率剩给股东的资产质量越来越差,资产流动性越来越低。
但是,股东清零的概率也低了,要是想坑上市母公司债投资者,你这个代码留下来的概率就会比较低,人家直接物理攻击,同归于尽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人寿财报直接把远洋股权直接减成0,不能为了点破股权,再搭进去一屁股钱和官司吧,赌徒才不停用新的钱去捞投错的钱。

香港开发商,有些住宅是持有收租的,在报表里写在投资物业上,恒隆香港,准备散售的,主要是之前买的美国领事馆那块地,你截图的我没细看。
持有租赁住宅比较多的是嘉里建设,他们也比较缺钱,已经拿出来两个项目散售了,就是投资物业转为出售物业,然后销售,嘉里在香港中半山的租赁住宅规模非常大,市场价值可能有300亿级别。
恒隆集团在上海也持有租赁住宅,就是港汇配套的公寓,估计也能值不小一笔,这些香港开发商风险没那么大,原因也在于此,他们很多宝藏资产压箱底,实在不行,就打开保险箱自救。
内地开发商大多没有保险箱,都是裸奔。

未来运营资产为主的地产公司,才好生存,住开我认为所有公司都得收缩,或者增加轻资产代建的住开业务。
现在地价放开,房价在跌,住开这个业务,和赌博差不多,久赌必输,这么差的商业模式,背大量债去做,完全没有合理性。

恒隆集团的股价,也基本体现负面信息了,恒隆的负债,主要来自于杭州恒隆,无锡,武汉,昆明,还有散售部分,此前的项目,可以说没什么债务,这几个项目的后期获利能力,决定了这些债务是否合理,我认为大概率不合理,但这些债务会吞噬存量业务多少盈利,我也不知道,股价已经很悲观了。
太古现在还准备扩表,所以每个企业,对未来的开发和动作,都是动态的。
恒隆没做好,就准备收缩,太古做的好,就准备扩张,但很多事情不一定,我觉得太古下一轮扩张,大概率就是低效的,不划算的。
现在恒隆比较被动的是,没有快速缩表的手段,假如真的遇到非常极端的信贷窗口关闭,就会比较头疼,也就是陈启宗潜意识里,“不要自己吓自己”,这句话的来源,这是我的猜测,现在恒隆最好的选择,就是用2-3年,把债务结构优化到更好的水平,让资本市场打消这个疑虑。

龙湖资产负债表结构好,尤其负债结构,现在看远好于万科,然后运营资产弹性大,韧性就强很多,龙湖也有供应链金融的问题,但23-24年,经受住了压力测试,说明管理层的超前布局是有两把刷子的。

深圳半路出来救华南城,染了一身骚,因为维好协议,人家债主让深圳赔钱,救万科对深圳有多大好处呢?万科需要的资源,比华南城大多了去了。

市府恒隆最后50万方应该暂缓推进了,老陈的大脑恢复运转了,这几年恒隆主要支出,杭州恒隆最大头,再就是几个散售公寓和自持酒店,武汉和昆明的尾部付款,还有买美国领事馆那块地。
基本上,所有债务,对应的就是这些资产,所以它的资产也没有抵押,大部分利息也资本化了,因为普遍是在建项目,符合资本化的基本要求。
恒隆需要防的是全球性的信贷紧缩,就是假如你用尽办法都借不到钱去做置换,到期债务必须偿还,就会麻烦,但这种情景发生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陈启宗说的,不要自己吓自己。
利润表的可能损失,需要观察,还是有变量,对恒隆来说,缩表的机会还很多,毕竟资产债务结构,和内地开发商差异太大了。

万达最近引入战投也成功了,假如你真的资产好,不愁卖,现在是资产荒,市场考验的是资产质量,人的影响不大了,人可以换,资产好坏是关键,万达老王失误了,架空老王,万达还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起码资本是这么判断的),这就是这个行业下边的方向,头部开发商,我觉得类似中海,要战略性转型,把住开资产,换入运营资产,这轮住开能平稳落地的,一方面是战略对,另一方面是运气好,不能认为运气总在自己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