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盘笔记(2024年3月)自欺、欺人、被人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7喜欢:1

我的投资分股票沪深300ETF定投两部分。

股票投资:从2019年底开始,至今经历了完整四年。作为价值投资的实践场,长期收益率理想目标:年化15%+每年1.5%分红,即:不算现金分红,每10年4倍。(实事求是,这非常难实现!长期看,如果比企业平均收益率12%略高,我就可以接受,即:不算现金分红,每10年3倍多一点点。)

四年间,投资组合净值从1变成1.159,整体收益率15.9%,年化收益率3.76%。每年现金分红另作它用,不参与再投资。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从5227点~4772点,整体收益率-8.7%,四年白干,还赔了。

投资组合2023年3月底净值(初始净值1):1.156。

沪深300ETF定投:2015年至今,将近9年。家庭收入一小部分,每月月初定投,分红再投入。作为长期账户,养老金补充。每月定投情况会在表格中记录,不合算净值。沪深300定投的长期收益率理想目标:年化7%+每年1.5%分红,即不算现金分红,每10年2倍。

实盘笔记说明:

1、实盘笔记每月发布一次(期间有买卖会在完成后发布信息),包括:实盘数据、沪深300估值中枢图、投资思考等。

2、实盘目的是记录言行,防止大脑屏蔽认知盲点;倒逼输出,对投资思考留痕迹,以便日后反思复盘;和读者充分交流、学习。

3、要把想法表达出来,把做的事情展现出来。要接收外部的评论,有不同声音,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漏洞,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如果自我封闭,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4、欢迎交流,不论观点是否一致,都欢迎!有具体观点或问题的留言我都会回复。骂街一律拉黑!

5、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购买建议,读者的投资购买行为与作者无关!

下图为截至2024年3月29日沪深300指数估值中枢图$沪深300ETF(SH510300)$

说明:蓝线在红线之下时,都参与定投,在红线之上时,不再定投,等额资金留存,待蓝线再次处于红线之下时,一次性投入,并继续定投。关于沪深300ETF定投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沪深300ETF投资深度分析——简单,但一点也不容易

正文开始:

截止今日,持仓企业中,茅台腾讯都发了年报,我的评价是:“非常好!”

营收、净利润均创新高,而这些成绩并非来自意外,并非“蒙着的”,而是来自公司战略、计划的逐步实现。宏观经济如此不好的几年里,企业能过够存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更别说实实在在的完成计划,创造业绩了。

与此同时,两家企业的估值都应该做相应的调整。首先假设两家企业今后不再增长了,能给多少年金。我给腾讯1500亿、茅台750亿。然后,预计未来5年腾讯年化12%、茅台年化15%的净利润增长我是有信心的。最后,当下2.5%左右的无风险收益率下,腾讯用50倍系数,茅台用60倍系数给予75000亿和45000亿估值。5折为买点,这算成股价,腾讯为432港币/股,茅台为1791元/股。根据今天的报价,两只股票都处于买点之下。

然而,这种计算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试想,如果就这么算一算就可以投资赚钱了,那投资岂不太简单了?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很少有人通过投资发财呢?上文中的计算看着头头是道,但是实质就是瞎蒙。这个问题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因为所有数据都是猜的,不论公式严谨,推理多有道理,只要代入的数据都是蒙的,那结果就一定不可信。所以巴菲特和芒格都不止一次的说过,估值可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千万不要犯精确的错误!

那为什么还要这么算一算呢?而估值到底要靠什么呢?我来逐一回答这两个问题。

算是为了辅助和检测自己的思考。数学的便利就是把一些抽象的东西以数字的方式清晰化,就像商业的过程和结果要借助财务手段,以货币的方式表示一样。把数字罗列在面前,更有利于投资者观察和理解商业。估值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心知肚明这些数据都是瞎蒙的,但它们会给我们一个框架、范围,保证我们在估计中不会偏离的太离谱。

估值实际上是靠投资者对于经济、商业等相关的综合理解,估值是很难的一门学问。当然,在此基础上,它还需要一些运气。比如我们估计的都准确,但发生自然灾害了,正好我们投资的企业因此损毁了;宏观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率飞涨,资产价格下跌;外星人袭击地球,把我们的投资节奏打乱了等等。这些黑天鹅事件对投资造成损失只能说运气不好。相反,明明错买了一家特别烂的企业,但刚好碰上疯牛,所有股票都涨,烂企业也飞涨20个涨停板,运气把这个错误给弥补了。

投资者需要有自知之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千万不要骗自己。投资不能以结果论成败,选了烂企业即使赚钱也是烂企业,优质的企业因为波动价格下跌也不改变其优质。投资要看结果与预期的偏离度是大是小,而不仅仅是赚赔。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因为投资不论之前增长多少个100%,都只需要一次下跌100%就可以让之前的所有积累归零。当然,那些靠赚管理佣金的投资者无所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群人一生全对,但我肯定不是其中之一。

说到“不要骗自己,不要以结果论成败。”这是一个不易理解的命题。因为,人的一生本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一生。而人类社会自古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以结果论成败的。

人们总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败因却推给别人。于是,经历失败多的人往往怨天尤人,经历成功多的人往往狂妄自大。这是人性,没有好坏之分,知识与个人先天生气质和后天经历关系密切,而这些往往都不因个人一样而改变。有一群人专门靠这个挣饭吃,他们把成败包装成必然的因果,告诉人们之所以成败都是有章可循的,很多人信以为真。

然而,那有什么可循之章?无非都是些狭隘的归纳罢了。有人说多吃青菜有利于身体健康,就一定有人说多吃肉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两方都可以找到证据。其实静心详细,如果成败真的有章可循,那岂不所有人都可以一学即成了,而所有那些拥有招致失败行为的人也一定不能成功了?显然,不是这样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晕了,那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找到自己的观测点。

巴菲特就常用农地的案例来讲企业是否优质的观测点。我们观察自己的企业或资产也是如此道理。它是在给你带来收入,还是在给你带来支出?比如投资了一套房子,每个月给你带来房租,还是给你带来银行账单?比如打工一年,是留下的钱多,还是花出去的钱多呢?比如投资一家企业,就要看看一年它赚了多少纯利润。比如人活一生,就要看看遵从自己的喜好、意愿干了多少自己想干的事?还是一生忙忙碌碌都是听从别人的指挥,干别人的想干的事。

再说回持仓,不论是出了年报的腾讯茅台,还是没有出年报的洋河古井贡和分众。它们的业务和赚来的钱都很稳定。通过前几年的压力测试,也都可以估算一个基本盘。要知道,这个基本盘可是不需要太多的再投入就能每年都赚来几十、上百、上千亿利润的。如果这样的企业仅仅有点传闻,短期业绩增长有点放缓,就被认为出了问题。那么,那些根本就不赚钱,甚至赔钱企业的股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追捧者,他们的投资逻辑又是什么呢?

其实说白了还是人性,人都有求全责备的习性。一个一直优秀的人,稍微有点失误,批评声立马就来。就好像这个人之前的一切优秀事迹不存在;而一个恶贯满盈的人,稍微有个良心发现,好评声也会随着而来,就连有些被他欺负过的人也会因此转变对他的看法。蜘蛛侠的姨父在临死前告诉蜘蛛侠:“人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显然,这个责任也包括受民众过高期待和随意指责的责任。“如果你真的好,就应该一直好,越来越好。”人们总是对别人的要求过高,而对自己的要求过低。这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人性。理解人性,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企业。

持仓中,质疑声最大的是洋河。一方面短期业绩增长不如同行,另一方面卷入了国有资产的相关问题。我持有洋河占总仓位15%,自然也有所担心。但是这几年看着这些传闻,看多了,就有点麻木了。不是对传闻害怕而把脑袋扎到土里装听不到,而是对传闻传播方式和看客的反应感到麻木。大多传闻都是人云亦云,后发的看先发的火了,就转发蹭流量,传来传去没有什么新内容,分析也没有什么深度。而看客大多并非讨论问题,而是在解气、消遣或娱乐。

投资者最应该关注的是事实,通过事实去思考、推理事件的发展,从而评判对投资的影响,然后采取行动。可是。在所有传闻中,事实最苍白,最稀少。按说没有事实就没必要下结论。然而,各种结论信誓旦旦,猜测满天飞,好像每篇文章都是真相。更荒唐的是,很多投资者真的把这些文章看作真相了,于是先跑为快,然后破口大骂、怨天尤人。

说一说洋河的国有资产问题。这事至今为止没有定论,连一篇官方报道都没有。我的观点是这种事在今天的中国,根本就不是事。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像那种姓资姓社的问题、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诸如此类,早就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中国未来也很难在此类问题上出现反复。还徘徊在这些问题上,就是开倒车!

中国如今的管理者,不论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都远远高于上述问题的层面。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富裕的大盘子怎么分能符合执政理念,尽量让大家都满意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在世界上更有所作为的问题。因此,所谓的洋河国有资产问题,本质上更多是当年没上车的洋河人,发现今天的收入与当年上了车的洋河人差距太大,而后引起的不满情绪导致。是自己口袋里的三多俩少问题。和路线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制度优劣问题都挨不上。

想想当年改制前的洋河,无非就是一些土坑,每年酿出万吨的酒精,员工的生计还是问题。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大规律的产业园,每年近百亿的纯利润,更别说现在让人眼红的分红了。在一个还哪哪都说不准的时候,就真金白银的把钱投进去,甚至借钱,这是需勇气的,是有巨大风险的。今天,洋河发展明朗了、赚钱了,再说没让自己上车不公平待云云,那如果当年的洋河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呢?我想有些人会因为没有上车而庆幸吧?看看,是不是还是人性,还是自欺、欺人、被人欺?

当然,如果在转制过程中,相关人员有违法犯罪的行为,那没有什么可说的,相关部门也一定会依法办理,违法犯罪必然应当受到制裁。但这与经济制度没有关系,任何经济制度,都有其优劣两面性,但都不能作为违法犯罪的借口;任何犯罪行为都应该依法制裁,但出现犯罪者并不完全因为当下制度有问题。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关键是重点,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是什么?是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不是争论姓资还是姓社。不断的深化和开放市场是大势所趋,中国发展的步伐势不可挡。这时候开倒车,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的!

至于洋河业绩增长的问题。大方向上,我不担心。因为刨除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这三个已有的高端酒品牌,洋河是最有可能打造第四个高端酒品牌的企业。如果洋河弄不好,我不相信其他酒厂能成功。因此,如果放弃洋河,也应该选择茅台、五粮液和泸州去投资。那些投资其他白酒企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就只有自己知道了。同时我认为,现在担心洋河“盐碱化”是无稽之谈!如果每年赚百亿的一个全国品牌,仅仅因为短期的利润增长放缓就被成为“盐碱化”,那么,那些年年不赚钱甚至亏损的企业又叫什么的?叫“翔”吗?

白酒的思考中,我有两个不懂和一个印证:1、今世缘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2、汾酒的高速增长凭什么?这两个问题以前文章中都提过,就不展开了。但这两个问题我至今还解释不了,看了很多分析,都不能说服我。所以我还得慢慢观察。

古井贡的高速增长,需要印证。我认为是全国化放量带来的,至少再观察1年才能下结论。就看古井贡年份原浆这个品牌能不能在更多省份占有份额和更高价位的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即使古井贡的增长原因得以印证,那么它会好过洋河吗?这已然是个未解的问题,我认为不能。白酒产品的差异化决定它们可以在同一个市场同时存在,但形成绝对超越一定是靠高端的产品向上一个圈层跳跃的。如果洋河没有能力跳上去,其他的更难!

最后说一下买卖策略。现有的仓位我不卖,也不调,保持现状。如果有闲钱,我会买入茅台腾讯的仓位到40%的上限了再低估也不能买了。洋河、古井、分众不买也不卖。如果闲钱不够买一手茅台,我就存起来。如果茅台跌到900元/股以下(750*15倍),我会用一半洋河去换茅台。如今的股票仓位已经足够多了,如果能按照预期发展,将来的市值就已经很好。所以有钱就投,钱不够就存,不较劲,不冲动!

就此收笔!

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关注,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内容是作者的思考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作者不对其他投资者的相关决策行为负任何责任!)

全部讨论

老师,洋洋分能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