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5回复:0喜欢:30

段永平说:

对投资的基本概念而言,当你已经不在乎谁的观点的时候,大概就明白投资是什么东东了。


管理者决定一切的说法短期是对的,长期而言要靠企业文化,不然很难持续有好的管理队伍。


如果这是你能力圈里的事你不需要问我,如果不是,问谁都没用。(看了大道老师网易博客跟帖后所有的问答,受益匪浅,重要的是对我的人生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谢谢老师!请教大道老师,如果以五年期来看,太阳能对煤炭股有多大的影响?问题有点不靠谱,比较难回答,或者更长十年呢。)


这么低的margin和这么点营业额要用这么多人啊,这个生意模式看起来不是很美妙。(刘强东:新进2.5万新员工最大挑战来自团队)


马云的生意模式很好啊。(原本以为中国靠这种自杀的方法做生意的只有马云一人,没想到还有更狠的,从来没本事赚过什么钱!最蠢的是那些PE们)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的净现金流(的折现)。账上的现金在“未来”不一定还在,所以不能简单用现金来衡量,除非马上清算。(象$人人(RENN)$ 这样的公司,股价的主要构成就是它的现金,应该如何给它估值?)


不好的生意模式也是有机会在一段时间里赚钱的,但赚起来累,效率差,持久性不好。需要用很多人(相对营业额和利润而言)是不好的模式的一个特征。另外,短期内增加很多人往往也是很危险的(比如一年内在一万多人的基础上增加两万多人),当然有些公司可能会是例外,虽然我还没见过例外。


你对比一下双方的人数、营业额,利润等指标看看,我没认真研究过。印象中amzn的模式不错,但wmt恐怕很难再有更大作为了。(那如果对比亚马逊沃尔玛的表现呢?大道觉得他们的模式好吗?/)


如果两者规模相当的话,你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总的来说,淘宝模式本质上无法把控产品品质和一系列服务等。这是硬伤,从消费者层面,京东是胜出的)


逻辑上讲,两个火鸡加起来也不会变成老鹰的。我这里讲的实际上和京东无关,只是就商业模式说点看法而已,5年以后大家就知道对错了。(也得看跟谁比吧。没记错的话2010年京东的人均销售额大概是100万,国美不到20万,这么看效率还可以)


呵呵,我正是这么认为的,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意模式也不好。但找到一个好的生意模式确实有点可遇不可求。苹果这种把一个不好的生意模式愣是改成一个好的生意模式的情况恐怕真有点空前绝后啊。象雅虎这种把好的生意模式变坏倒是很容易见到。(请教大道,是不是我们常见的企业,商业模式不好的占多数?所以投资才有难度.)


航空股很难不被清零。(请问,这种破产保护的活动对公司股东有什么影响?会被清零吗?)


也许可以给个未必合适的比喻,商业模式像马,管理层加企业文化像骑师,经营结果就是比赛结果。不过企业经营不像赛马那么短时间而已。(照大道的说法,应该是如果商业模式一般,企业会活得不易,吃力不讨好,那企业文化一定要好,否则很难持久,出问题容易做好难,久之必死无疑。商业模式好,企业活的相对轻松点,但是如果企业文化不好或出了问题,容易把好生意做坏了。作为企业家,有时候商业模式不容易选择,但是企业文化可以自己建造;而作为投资者,当让要尽量选择鱼与熊掌兼得的了。顺着往下,问大道:所谓的商业模式,具体到APPLE,您说的是不是从做产品到做一个平台、一个产业链、进而到芒格说一个生态系统?很惭愧,我对商业模式还是无法想的很通,书里的东西看了反而糊涂。)


其实投机是博弈,非常需要水平,也很难学,反正我学不会,觉得太累。投资像打golf,只管自己打好就行了,其实和别人干什么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结果看起来是有关的。


晒一年的业绩实际上蛮投机的,虽然我理解作为一个网站或许希望用这个办法来增加人们的参与度。投资实际上过程比结果重要,只要过程没问题,结果自然不会坏。但从成事在天的角度看,一年恐怕不够长。如果有个5年或10年的晒业绩倒是可以说得过去。顺便说下,这不是说我自己今年业绩不好哈。实际上我今年还行,今天应该收在新高或附近了。


不要以赚钱喜,不要为亏钱悲哈,关键在过程。要时刻记住的就那么几条:不要用margin,不要sell short,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东西。尤其是最后这条比较难,因为比较难界定自己的能力圈。我经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头安慰自己的话就是“扩大能力圈”是要付学费的。其实,对大多数有能力投资的人而言,自己的能力圈里能做的事情实际上往往是足够多的,实在是没必要冒太大的风险跑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去。当然,如果是拿别人的钱或许可以试试?(玩笑哈)


投资和投机本来就是双胞胎一样,但实际上是两个人。


我大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老觉得没有一定的能力圈就不应该开始投资。芒格讲没见过40岁以下的价值投资者或许就是这个意思?(不过难道人不需要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吗?还是说不要刻意的去拓展,那又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拓展呢?人也在成长,20岁和40岁的认识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能力圈总是会拓展的吧)


说一个肯定会有例外的看法: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圈在40岁以前大概就定了,之后恐怕很难扩展。好像打golf也有点类似的东西。我有个球友,球一直打得不错(很稳定),个子还比我高大概7-8cm,就是开球距离比较短(大概比我短50码),所以和我打球时总是要输5-6杆给我。5年多以前在我的一再鼓励下,他下决心一定要把距离提上去。当时我跟他的教练聊过,我说一定要帮他把距离提高个20-30码啊。教练说,这个很难。我说,10码也好啊。教练说,这个也很难。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是很相信教练的话。我的球友也确实很勤学苦练。5年多过去了,现在一开球,我的距离一般还是要比他远50码。有时候觉得这个东西很神奇,有时候又觉得很离奇,但就是搞不懂为什么。


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和理解有一点点不一样)总是可以提高的,但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非常难改变。比如说有人认为股市就是赌场,那他们就会一直这么认为下去,怎么说都是很难改的;又比如习惯了看图看线的人们,怎么说都会时不时看一下的。以我这10年投资的经历来看,我还真没有见过谁真的变了。


大概是要亏钱以后才会明白吧。别人不知道,我自己一般是要亏钱以后才会真正明白的。多看看老巴的东西确实有些帮助。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或大或小的能力圈,而且不管发生什么,一般最后大家都会回到自己的能力圈内的。我只是觉得主动在里面呆着比被打回来要好很多而已。另外,你说的善于聚焦大概是源于习惯。凡事喜欢想明白所以然的习惯其实是可以学的,至少40岁以前可以学哈,也许养成坏习惯后就不容易改了。(大道对能力圈的阐述更加清晰了,想问一下如何清醒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边界呢?没有能力圈确实是不该投资,不做不懂的事。可是有时候误认为自己懂了,难道都要亏钱后才确认自己其实没真懂么。40岁前基本定型,不过20几到40之间应该有一个逐渐清晰明朗的过程,或者不一定是边界扩展,而更像是圈内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您有实业经历,又善于聚焦。我们这种非实业经历甚至非企业经历,但是对某些领域感兴趣又长期跟踪的,总是处于知识学习过程,因此会有自己能力圈越来越大,或者越来越清晰的幻觉?)


我觉得如果他们真的需要增加那么多员工,为什么不分3年而非要在一年里完成呢?除非他们真是超人,不然这种做法后患比较大。


我倒是见到许多许多“股东第一”的公司,由于不停地为了取悦“华尔街”而采取短期行为,最后业绩差导致股东利益都没有了。马云这种实际上是最尊重股东利益的那一类了。我个人投资时比较喜欢这类“股东第3”的公司,最害怕那种”股东第一”的公司。(我没有质疑阿里巴巴和淘宝的生意,我只是认为马云不是一个投资人的好朋友,特别是二级市场。不尊重股东的人,也得不到股东的尊重!我比较敬重的生意模式是附加值,好比苹果。本人在香港承销过一家企业上市,叫谭木匠,我也很敬重。)


考取CFA这种东西不需要非常聪明吧?我觉得好一点的理工科生费点劲就行(这里没有挤兑CFA的意思哈。)但做一个好的CFA确实需要非常聪明,如果再加上智慧就能变成非常优秀的CFA。但这和投资不是一回事。我不觉得李昌镐不会投资是他的智商不高,只是他受的训练不同而已。


投资和财务不是一回事,就像下围棋和投资不是一回事一样,虽然他们都是非常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在《智慧的投资人intelligent investor》再版的时候,巴菲特曾经想另辟一章,讲述什么是伟大的企业,但是格雷厄姆拒绝了,他认为这种内容对一般的读者而言,过于艰深了。确实,让一般的投资人理解什么是伟大的企业,非常困难。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些非常聪明的人,经过系统的训练,考取了CFA执照,能准确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含义,但是就是不能理解什么是伟大的企业。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再次说明了,投资是一个知易行难的活动,高智商的投资人有时候对商业活动的理解,不如那些智商一般、有实践经验的普通人。)


顺便说下,我可是真见过很好的CFA的实践经验可不怎么样,自己搞个小公司都搞得一塌糊涂,但却在很好的大学里教business的财务,而且教得很好。


别人谁买moto都很难有好下场,但google出手则可能有点不同。一方面说明google确实急了,另一方面,google的文化确实强大,或许有机会?无论如何,google的文化和moto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如果google能够搞掂moto那就是google的有一个奇迹。3-5年后就能看到结果。


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公式,是思维方式。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做过企业家的人本来可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更容易看懂公司,更容易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但我发现我认识的很多企业家对股市并没有任何认识,和普通人无异,同时大多数人是不碰股市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懂)。不懂不碰的就是好的投资者,哪怕一点都不碰也是...


呵呵,你说到关键了。高手和其他选手的差别就在错误率低而不是能打出多少好球来。


从外面请顾问对自己公司做战略评估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很难理解当自己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战略时别人可以帮得上忙,不管别人都是谁。旁观者清的情况下,旁观者或许可以指出错误,但要教会自己该干嘛大概是不可能的事。 还有就是,让问题自己找问题大概是不会找到问题的。


其实没人可以告诉别人怎么做投资,但巴菲特告诉别人的是投资中什么东西不该做。看看巴菲特这么多年的(低)错误率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菲特的总投资回报高了。


其实我不懂什么是“价值投资”的“定义”,但我懂“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不会因为欧元“可能有问题”而在便宜的价格卖掉自己拥有的好公司或好公司的股票或其他资产。建议你没事看看巴菲特讲的东西,在网上和人探讨很难对你有帮助,所有的道理巴菲特都讲得很透,but maybe you need to open your mind to try to understand what he's saying.另外,职业炒股不容易保持平常心,建议多看看老巴都讲啥了。


投资风格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从只投看得懂的变成只投看不懂的了?哈,有人问过我都喜欢投什么公司,我总是说“看得懂”的。然后一般人家会问一般是哪类公司,我一般会回答不知道。网易和uhal其实是很好的例子,因为这两个公司所处的行业风马牛不相及。也许就是个运气。有时候能想明白一点啥也是运气,老巴好像也是这么说的,所以运气好的人应该多回馈社会。


要补充的一点是,老有人说投资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个说法其实完全不着边际,因为投资没有改变我任何东西,但我确实找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做而已,就像学会打高尔夫球一样。投资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更有钱,不然很难拿得住一只涨了100多倍的股票。要想拿得住一只涨了很多的股票必须要有很好的平常心(芒格叫理性),平常人是很难有平常心的。不过,平常心大概是可以修炼出来的,和年纪可能也有点关系。


物流大概要靠大环境了,自己搞物流费力不讨好。京东那个搞法长期是要吃苦头的。


这里说的最重要的不是peter厉害还是巴菲特厉害的问题,说得是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能学谁的问题。老巴的东西实际上和老巴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和老巴没啥关系,老巴不过和我们一样这么理解和运用罢了。我没办法理解一个搞不懂5只股票(5个公司)的人如何可以靠投100只股票赚钱,历史的统计也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实际上他们确实做不到,句号。


一般来讲,人是不会变的。相信马云指的是相信他建立起来的这套价值体系。价值体系的力量比个人的力量要大很多倍。


价格战的最后结果往往是优不胜,比如汽车业和航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