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率股票是“甜蜜陷阱”吗?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最近,看了下@扫地僧司马懿在“今日话题”下的一篇文章《高股息率背后的‘甜蜜陷阱’”》,有感而发。真理越辨越明,对高股息率投资策略做点澄清和补充,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本文纯属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批评。

高股息率投资策略又称狗股理论,是美国基金经理迈克尔·奥希金斯于1991年提出的一种投资策略。“具体的做法是,投资者每年年底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份股中找出10只股息率最高的股票,新年买入,一年后再找出10只股息率最高的成分股,卖出手中不在名单中的股票,买入新上榜单的股票,每年年初年底都重复这一投资动作,便可获取超过大盘的回报。”

在“扫地僧”文章中指出“高股息业绩频频爆雷”,如光大银行北京控股等,还以几个案例说明了“高股息低成长的陷阱”,如某钢铁上市公司、某衰退行业上市公司、某高财务杠杆公司等,最后论述“高成长股的魅力”,具体来讲就是新能源和中医药。

实事求是的讲,司马先生讲的都是事实,例证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本文所说成功高股息率策略的底层逻辑是复投和长期投资,并且高股息率策略运用是有严格适用条件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最好还原成功高股息率投资理念与方法的全貌。

成功的高股息率策略选股有哪些基本条件呢?

一是基本面良好,经营持续稳定的绩优股。从财务指标上看,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现金流等指标都不错。只有好股,才能够维持稳定的高分红。从这一点“高标准”来讲,什么某衰退行业上市公司、业绩频频爆雷公司都排除在外。

二是负债率低,杠杆比例一般不超过50%,风险在绝对可控范围之内。表现为该类股票,不仅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而且总资产收益率也不低。负债率高,意味着利率一旦升高,则利润被大量侵蚀,并且高杠杆一旦遇到银根紧缩,就会“频频爆雷”,最终资不抵债,毕竟靠借钱发钱对时机要求比较苛刻。总之,受制于人、受制于外的因素较多。如昔日高负债、高分红、现处境艰难的地产股难入法眼。

三是弱周期性。高股息率策略是长期投资一部分,强周期、波动过大的股票一般也被排除在外。弱周期性、波动小且能稳定持续高分红的股票则是首选。钢铁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好的年份是“印钞机”,不好的年份则是亏损大户,从周期性来讲,钢铁股也不受高股息率策略所欢迎。

四是低估值与高分红。市面上总有一些股票因某点缺陷不受待见,长期低估,但实际上业绩不错。如银行股、烟草类股票等。这不妨碍大家低价收购股权,也不妨碍大比例分红。

五是可持续性。高股息率不是某一年的高股息,而是一个相当长期的高股息,如十年及以上。背后的基础是企业效益一直不错,稳定而长寿。当然长期维持低估值、高股息率比较难,但是估值与股息率是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市值增长还是股息率维持高水平,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讲,都是不错的结果。

总之,只有经过以上几大条件严格筛选,才能“风雨不动安如山”,高股息率投资策略不成功都难。有的强周期性行业“慎入”;有些行业只取抗风险能力强的头部股,如银行股;有些行业,则是直接略过,如地产股及与地产股投资紧密关联的保险股等。如果你误入“歧途”,图一时高分红,而第二、三年企业节节衰退,甚至退市,那么真是掉入到“甜蜜陷阱”,“你想它的分红,它却要的是你的本金”,正如“买的不如卖的精”。

成功高股息率策略本质

成功高股息率策略的本质是股权策略,即攒股。依靠长期持有,复利增长。“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公司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句号”。我们选择高股息率的股票,是为了稳定高复投,而不是为了短期套利。以低价或合适价格买入一只上市公司股票,就当其没有上市,就象买到房子一样,就象和人合伙投资一家线下餐馆一样,不用理睬“市场先生”的报价,每年企业赚钱,分红十年回本,“心无旁骛”、“闷声发大财”,赚企业成长的钱或分享企业的盈利。

有人说分红后除权,如果除权而不填权,且每年市值缩水,那么分红不就是分自己的钱,有什么意义呢?遇到这种极端情况,如果企业基本面经评估没有大碍,分红还在继续,这可是天赐收集更多股权大好时机。投资大佬唐朝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买入泸州老窖后,每年股价下降1%,每次分红后无脑买入,20年持续与坚持,测试的结果“大跌眼镜”。恭喜你,你买下了整个泸州老窖公司,公司每年几十亿的利润全是你的,到那时候,你还在意其股价涨跌吗。本质上,你已经拥有一座“永不停歇的印钞机”和“挖不完的金矿”。

成长股的“概率陷阱”

成长股以其高速成长的股价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每个人都希望快速致富。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骨感”的,警惕落入成长股的“概率陷阱”。

市面上的“风口”都是资金炒作的结果,每天“聪明”资金都在寻找热点,日新月异高科技便成了大家追逐的“热点”。板块轮番炒作不重样,股市每天充满新鲜感,有的八连板、九连板、十连板在市面上都不鲜见,不到一二个月股价就翻番,如此令人目眩的财富效应自然让人“心潮澎湃”。于是乎,追高者被套在高冈上不在少数,许多“后知后觉者”成为韮菜被割。为什么?都是因为炒股惹的祸。“房住不炒,股市不炒”,谁又能“置身事外”?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如何看待新能源?巴菲特在2024年股东大会有过精辟而又保守的论述,关于人工智能,“首先承认它很厉害,很可能带来颠覆。但是,自己并不打算掺和”。关于新能源,巴菲特的话里隐约透露出一个信号,“尽管全世界都在关注能源变革,但这个变革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成本”,因此眼下,巴菲特似乎更看重石化能源。

不排除巴菲特年事已高,对新技术和新能源崛起没有精力关注,但至少说明现在的成熟技术及化石能源仍能力力保自己的财富增值。巴菲特投资苹果时间不长,2018年才大举买入。为什么巴菲特不在乔布斯时候买入,而在库克时代买入?这主要就是因为,“乔布斯时代,苹果还是一个破土而出的新科技,热搜滤镜太重。这时,对巴菲特来说,苹果就属于他看不懂的那类。而到了库克时代,苹果已经褪去了这层滤镜,成为一个成熟的消费品,成为一门扎扎实实的生意,而这对于巴菲特来说,这是他看得懂的部分”。

再举国内小米公司为例。雷军在2010年入场做手机,2021年入场作新能源汽车,都不是最早的,甚至有点晚,为什么?其中有相同的内在原因,那就是整个技术已经成熟,国内供应链已经完备,小米所要做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定位整合资源切入巿场而已,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也是为什么雷军赚了钱、消费者得到实惠而因缺乏技术创新、突破与沉淀而广受诟病的原因了。

投资的世界就是这样,偏保守、稳妥为妙,赚钱才是硬道理。至于文中谈到人工智能,国内的人工智能逐步商业化,大规模地走入生活、改变一个时代恐怕还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届时入场也不晚。当然“抢先”入场,一部分会“快速批发成富”,大多数或因择股不善、或因追在高位而成为“先烈”。

至于中医药业,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深度老年化时代的到来,是大家看好其的底层逻辑。但是投资价值高的还是少数拥有国家级保密配方的企业,如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等,以及少数老字号“单项冠军”企业等,而并非在中医药领域“遍地都是宝”,开启中医药时代的“捡钱模式”。

总之,高股息率股票不是“甜蜜陷阱”,关键还是起决于个股选择和投资理念;成长股股票也不总是那么美好,关键在于买入时机。如果“跟风”追高,下场也是蛮惨的。在投资上面,还是保守一点,较为稳妥,像巴菲特一样,“谋定而后动”,切不可急躁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