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都是相对的,他说的一种情况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护城河,或者竞争优势,或者其他的什么名字。
如果只是好生意和好公司来分,本质上还是看错了,因为所谓的很多的好生意,其实是因为好公司才变成了好生意。比如零售业其实是个苦逼的生意,但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monster这种大牛一个接一个的出来,信仰只是部分的生意,而没有好的管理和多年的领导,公司文化,一些花在了负债表以外的钱,是没办法变现成这样的。比如这么多的纺织品牌就没有做出这种现象。
而值得探讨的当然还有哈雷摩托,他的品牌溢价是明显的,但是骑过摩托的才知道这种上瘾的反馈不够直接,没有像其他消费品比如lululemon的现象,当然社会潮流也不往这个风向。所以所谓一两句话讲清楚投资的,都有点可疑,我很期待段永平的投资表现。
这也是说为什么财报只是出发点,甚至都不应该看财报,而应该从公司角度看,究竟这种无形价值的张力能不能体现在后面的价值上。
比如另外一个股票金域医学,其竞争优势是不用说的,很多人说是个苦生意,殊不知苦生意本身就是护城河,这里面的规模优势和前期建立的质量体系认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就是追赶者需要大量时间的。
换一任院长,换一个主任,当然潜在的需要很大的动能维护关系,问题是首先医技科室的非营利话基本上板上钉钉,所以潜在选择就是这些,如果检验科和影像科能够把lis 和ris的体系做起来,换成标准的地方级体系和互联互通,加上远程的多科室讨论,这些投入可以大量绑定医院的临床,不是这么容易更换的。
我觉得现在的估值的区别,对比美国的体系和市场化方向,主要就是对于是否对于市场化和降本增效政府有没有定论。 如果觉得降本的办法是通过市场化提高效率,提高互相确认和加强基层医疗水平,那大牛股呼之欲出。
如果上层认为降本的方向是继续压榨企业利润,把医疗做成公立非营利而且变成公益事业,那面临的是要不然医疗质量大量滑坡(),或者类似于古巴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医疗进程中(可能性不大)。
医疗的产业链有全球的溢出价值,总不能十亿人都做ev太阳能,所以说大概率还是两者之间。
那么好生意,就是终点上,无论怎么算都是能够提供比投入资本更加放大的好生意,跟行业无关,跟当时时点的这个公司的诸多因素有关。这也是投资分析的魅力。
引用:
2024-04-24 22:23
观众问:
您在讲到了要看懂生意,讲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还提到了,投资一家公司要获得合适的回报率。您只说了一半,到底该花多少钱买一家公司呢?如何决定一家公司的公允价格?
巴菲特:
多少钱买合适,很难决定。 一家公司的确定性如果不是特别高,我不买。但是确定性特别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