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1
回复@究竟法门: 1、在陆控报表上历年来的累计信用减值损失余额形成了拨备,可见23年财报附注13、14,剩余拨备金额为70.63+41.85=112亿元。按照《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拨备覆盖率不低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商业银行的最低监管要求;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事项的通知》,对于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为不良贷款余额100%对应的损失准备,考虑到小贷公司准入门槛更低,预计小贷拨备覆盖率不高于此标准。将2023年信用减值损失/表内贷款率9.27%作为不良贷款率测算,根据23年预计,到24年底贷款余额为2000-2300亿元,根据此标准需拨备下限约为200亿元。另外从披露的数据来看,由于消费金融的不良率远低于普惠,且为今后发展主要方向,如果全并表后有监管强制要求,综合考虑需要新增60亿元左右拨备。
2、从合作到全担保模式的转变可能会引起拨备率的提升,但应当注意到,一方面由于销售研发费用率不随之增加,另一方如你所言小贷消金综合利率极高,当take rate从10%(按照全营业收入/总赋能贷款规模)上升到18%,由于费用并不随之上升,费用率实际是下降的,这点在24Q1尤其明显。加上take rate的差额,足以弥补拨备上升的问题。下表为简单测算。其中费用率为24Q1×4,take rate为根据当前消费金融贷款利率的拍脑袋数据,没有找到官方指引。
3、贷款业务财报极繁琐,本身也不是什么好的商业模式,个人认为买陆控主要还是看中其缩减规模后的分红预期,尤其是考虑到分红后仅70亿市值。而对于未来经营情况只能跟踪观察,预测难度极大。$陆控(LU)$
查看图片//@究竟法门:回复@Shawn_Li_:坏账损失和坏账拨备是两回事。我说的是坏账拨备,这块目前是隐藏在平安担保里面,采用担保公司的会计准则,在陆金所合并后的报表里面只能看到几个亿的担保收入,看不到坏账拨备。从更高层面看,陆金所以后就是自己给自己完全担保的银行,自负坏账盈亏,确实有可能采用银行的会计准则,这块要看转型后监管机构怎么要求了。
现在已经48.3%的风险承担比例,按道理收入占营收的比例已经达到15%(因为小微贷和消费贷综合利率都是20%+),2700亿的贷款每季度应该有100多亿的营收。但现在只有9%和69亿的营收。 为啥会这样?就是因为现在只合并了担保公司的利润,而非合并担保公司的营收和成本。 如果将担保公司的营收合并进来,再将担保公司的潜在坏账按照银行会计准则来个坏账拨备,那一次性的巨额拨备就来了。对应一次性的100-200亿的会计亏损。
引用:
2024-04-24 14:59
$陆控(06623)$ $陆控(LU)$ 市场在担心什么?
互联网小微金融由平台模式转型为100%担保模式,本质上和传统银行没什么两样了。二者只是线上和线下的区别,但都是要自己100%负责信用风险。
那么,如果按照银行的会计准则,需要计提250%以上的坏账拨备,那么就是一个亏损100亿级别的惊天大雷!...

全部讨论

05-25 16:27

写得非常好 另外请教下测算表格为什么take rate按照18%计算?按照管理层一季度指引,全担保模式是14%take rate. 另外方便话可否私信?

04-25 14:38

现在只合并了担保公司的利润,而非合并担保公司的营收和成本。 如果将担保公司的营收合并进来,再将担保公司的潜在坏账按照银行会计准则来个坏账拨备,那一次性的巨额拨备就来了。对应一次性的100-200亿的会计亏损。
--
这个理解不对的。这公司做小微贷款的主体就是平安担保,在开曼的陆控只是没有任何业务的壳。你看到的财务数据可理解为平安担保加平安消费金融,不存在只合并利润没合并营收。风险拨备金就像一个水池,只会随着贷款余额增加或者减少(银行有相应拨备比例要求,但担保公司没有,取决于公司对业务的判断),因为现在新增贷款全部是担保贷款,风险拨备必然大幅增加,但绝非一次性的,而是给水库蓄水,提高拨备池子的水位。陆控今年比较大的压力就在于此,公司说的也很坦诚,审慎经营。

04-25 14:24

兄弟研究的很深。之所以take rate只有9%而不是15%,是因为这个指标是余额口径,而不是一季度增量口径,公司刚刚完成100%担保模式转型,2000多亿余额里面绝大部分都是take rate较小的存量贷款。随着存量贷款逐渐结清,这个指标会逐步上升。只要这家公司风控够好,盈利能力会逐步提高?

04-24 22:02

是这个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