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第一桶金-霍希尔德-科恩公司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霍希尔德-科恩公司的案例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一次失误,也是“捡烟蒂”的缺陷 ,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更加重视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经济特许权的重要性,并逐渐将投资重点从“量”的因素转向“质”的因素。

一、公司背景

霍希尔德-科恩公司是一家位于巴尔的摩的百货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临着竞争力疲弱和需要大量投资进行翻新改造的困境。这是一家由科恩家族持有的私人公司,家族的下一代中几乎没有人愿意接班继承这项事业,而且他们知道公司支付不了太多现金股息。

二、公司面临的问题

1966年1月,巴菲特的朋友,投资银行家大卫·桑迪·戈特斯曼提醒巴菲特,霍希尔德-科恩公司处境不佳,可能有机会收购。公司CEO马丁·科恩告诉戈特斯曼,他们打算卖掉公司,即便是“折扣价”也能接受。

霍希尔德-科恩公司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

竞争激烈: 巴尔的摩的百货公司市场竞争激烈,存在着多家竞争对手,这使得霍希尔德-科恩公司难以脱颖而出。

城市衰退: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开始衰退,人口和商业活动向郊区转移,这可能对位于市中心的霍希尔德-科恩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

零售业变革: 随着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的兴起,传统百货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2.内部因素:

缺乏投资: 公司需要大量投资进行翻新改造,但科恩家族似乎不愿意或无力进行这样的投资。

管理层问题:尽管书中提到公司管理层能干且诚实,但他们可能缺乏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

家族传承问题:家族的下一代中几乎没有人愿意接班继承这项事业,这可能导致公司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三、投资决策

尽管巴菲特明白,这项交易是“以三流的价格买进一个二流的百货公司”,但他被上述财务状况所吸引,并相信可以改善公司运营。

财务和运营情况:

公司股价低于其净资产价值。

存在隐匿性资产,房地产价值以购买价格记账。

采用后进先出记账法下的库存,这意味着旧库存按照以前的价格估值,而不使用现在的价格。

巴菲特的行动

与芒格和戈特斯曼合作,成立多元零售有限公司,以1200万美元收购霍希尔德-科恩公司。

巴菲特合伙公司持有多元零售公司80%的股份,芒格和戈特斯曼各持有10%。

路易斯·科恩同意留任管理公司。

四、投资结果

1967年夏季,巴菲特对霍希尔德-科恩公司的表现感到满意。

1968年,百货公司的营业额大幅下降,巴菲特开始为霍希尔德-科恩寻找买家,或者清盘公司。

1969年12月,通用超市公司以504.5万美元外加公司无息贷款票据的方式收购了霍希尔德-科恩。

多元零售公司在此次出售中录得小幅亏损。

投资结果分析: 霍希尔德-科恩公司面临着来自外部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问题的双重压力,这使得公司陷入困境。巴菲特当初过于关注公司财务数据上的“便宜”,而忽视了这些“质量”的因素,最终导致了投资的失败。

五、经验教训

1.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好公司, 远胜过以好价格买进一家一般的公司。巴菲特后来反思,他过于关注财务数据而忽视了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和零售业经营的难度。

2.优秀的管理层也无法挽救一家处于困境中的公司。霍希尔德-科恩公司由能干且诚实的经理人管理,但他们依然无法扭转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颓势。

3. 避开有麻烦的企业。 巴菲特和芒格后来意识到,投资那些看得懂的、简单的公司,远比解救问题公司更有利可图。

结合上篇,收购伯克希尔的案例,巴菲特对公司质量(品牌护城河)越来越看重,才有后面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等经典战役。

全部讨论

04-29 15:55

对于投资现在感觉胆子越来越小了,好公司太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