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为何出现工强农弱的局面

2024年3月以来,商品市场出现了工业品持续上涨,但是农业品持续下跌的局面,也即是“工强农弱”。

历史上,工业品一般和农业品的走势基本相同。根据回归方程,两者是显著正相关的。

但是,当前,出现了工强农弱的局面。历史上,出现工强农弱的局面,主要是在2004年至2006年,以及2016年至2019年。PPI代表工业品,反映出,当前的PPI主要是由供给侧驱动,以及投资端需求的驱动导致的。而CPI代表消费品,说明当下,消费需求扔不旺盛。

传统周期下,投资驱动是经济需求的主要逻辑,但投资对于上、中、下游的影响有明显时间差。例如,投资加码首先增加对设备类的需求,使得中上游行业率先受益,表现为中上游PPI同比增速多早于下游行业见底回升;而CPI走势更多受到下游消费制造类的影响,当经济企稳复苏后,涨价才传导至中下游和消费端。

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PPI大幅上行、而CPI回落至1%以内,主要缘于供给侧改革下中上游价格大幅波动、猪周期见顶等拖累食品;与之相反,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PPI进入通缩区间、而CPI快速突破5%,后者与非洲猪瘟下猪肉供给大幅收缩、猪价大涨有关。

供给弹性减弱下,海外需求回暖加快原材料上涨、推升国内PPI,而国内需求压制CPI。疫苗接种加快下,海外经济修复,支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行,拉动国内相关工业品价格、推升PPI,例如,油价上涨带动PPI石油开采抬升、石油加工、化学制品等相关分项创新高。相较于供给收缩导致的原材料涨价,疫情反复下,国内消费需求偏弱对CPI形成一定压制,餐饮消费几乎零增长,宾馆住宿等其他线下活动也有类似情况,拖累CPI服务项等

类似供给侧改革阶段,2021年初以来PPI快速上行、创历史新高,而CPI回落至1%以内。但本轮PPI的上行,不只是缘于钢铁等国内供给收缩带来的上游产品涨价;原油、铜等上游原材料及芯片等中游产品,全球供给收缩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而疫后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下降,对终端需求产生一定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