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听完了中银国际董事长曹远征老师的分享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第一部分:经济开始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
1、目前经济增速稳定放缓,无法根据过去的周期预测下一个周期,经济下行不是周期问题,是持续的趋势(P1)

2、趋势问题的本质原因是经济结构变化,结构变化的几个原因(P2):
1)出口转内需
2)要素成本上升(土地、能源、劳动力)
3)人口老龄化,“吃老本”的人多,需要动用储蓄,但过去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因此投资驱动经济变弱
4)节能减排是趋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型经济难以维持
详细来看:
1)出口导向的经济难以持续。2010出口达到巅峰,2018贸易冲突,出口变少,使得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变少。不要对出口回暖报以任何幻想。中国中小企业最缺的是销售能力,最不缺的是生产能力
2)农村劳动力不再充沛。沿海经济发展=资本+廉价劳动力。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不如工业,因此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
3)老龄化严重,因此未来是消费驱动经济,而不是投资驱动。老龄化发生的很突然、很剧烈。日本到2060年大概60%是60岁以上的人。中国2029年人口就会开始回落,本世纪末人口就会下降到10亿。2029年中国5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领养老金。这个的正面影响是,2011年至今,每年劳动力减少300万,因此房子的问题也看的很清楚,有劳动力,房价买涨不买跌。2014年之后,新组成家庭变少,刚需不刚了,北上广和其他城市冰火两重天。房地产历史性的过了黄金期。因此此坏消息是,投资驱动经济发展难以继续
消息是,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消费就上去了,而且动用老本了,医疗、养老是刚需了。医疗行业以每年30%的速度在上升,医疗费用基本都花在人生的最后2年,基本都是大病医疗支出。未来医疗和房地产都能和养老结合在一起,养老不是治病而是治未病,是做服务
4)节能减排,经济增速就会下来。比如美国现在进口给中国最多的产品是飞机和大豆,但是按照大豆的需求,需要4亿亩地,但中国总可用耕地只有21亿亩(红线是18亿亩)。这个问题很简单,是吃大米还是吃大豆的问题。毫无疑问因此只能放弃大豆(同样的例子还有牛肉、猪肉、大米、白糖)。因此只有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才能获得这些大宗商品。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的国家利益。

3、因此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P3)
4、由高质量发展这一新目标催生的新机会有:
1)2008年之后,十二五提出2010-2020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GDP翻一番的同时,居民收入也翻一番。,其中农民收入增速最快,因此“眼睛要往下看”
2)研发和创新经费增加
3)服务业占比提升:养老、医疗等产业爆发
4)西南地区脱贫,高新产业重新布局(贵州-大数据、成都-高新技术产业)
5、目前中国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60%(其中40%有户口,20%是农民人口)。根据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不到75-80%的话,就是还没有达到现代化,也即经济一定还会有增长潜力,因此那一定是经济制度的设计还有问题,需要深化改革。
按照GDP增速6%来看(实际上因为疫情影响经济增速不到6%,到2035年能完成完全和彻底的现代化,现在回头看,因为疫情原因会延迟)。
第二部分:从外需依赖到内需扩大
第一部分讲的是经济下行的必然性及原因,第二部分讲为什么城市化是可以解经济下行的
1、中国人口有两个分层。3亿人口的高收入中国(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和10亿人口(4500人均收入)的低收入中国,因此中国经济成为「工」字型的二元经济型结构(P4)
1)3亿高收入人口的消费能力基本可以与美国平行,未来会呈现「中美共治」的局面(P5)
2)10亿的低收入人口(eg., 农民工)城市化是关键:从钢铁蓄积量看,中国只有发达国家的1/3,但是为啥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是因为低收入人群的支付能力还没到,因此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会有很多机会(比如国产SUV五菱等)
看数据,农民工在城里打工100块,自己花30,寄回70,这部分钱都改了房子,因此农民有财产,但需要去城里打工,住房闲置,因此没有财产性收入,抑制了这部分群体的消费
未来会有1亿农民工进城,在城里消费,加速消费,这意味着中国的房产市场会发成很大的变化。农民工收入的增长,会带来市场的扩张。中国2.8亿农民能进入城市,会大大拉动城镇化率
总结: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可以拉动经济,而拉动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的手段,最有效的就是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