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行业中寻找企业竞争优势

发布于: 雪球转发:42回复:81喜欢:53

陈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图书出版(以下简称出版)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说它古老,是因为自有文字以来,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从古犹太人的羊皮卷,到古埃及人的纸草,到中国人的竹简,人类一直在出版各式各样的图书。和只有1,000年历史的蒸馏酒行业、500年历史的现代银行业、100年历史的航空业、30年历史的电信业相比,出版行业可谓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

而说出版行业年轻,则是因为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出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从单一的阅读文字,变成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直播多种方式并举。而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知识的互换,也远多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这里,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站在如此变幻的现在,我们应当如何思考出版行业的未来,又应当如何在出版行业中,寻找到优秀企业的竞争优势。

 

出版行业不可能没落

在一个行业中,寻找企业的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行业将来会不会持续繁荣。

对于出版行业,不少投资者对行业的长期前景是有怀疑的。理由主要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手段太多,视频、音频开始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每周刷抖音的时间可能比看书的时间长几十倍。

人们对于出版行业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出版行业在长期并不会没落,反而可能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受教育平均年限的逐步增加,逐渐走向繁荣。

从原理上说,图书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有着视频和音频无法取代的、非常重要的特质,这就是通过阅读文字获取知识的效率,是音频、视频的许多倍。

以汉语为例,普通人每分钟阅读的文字数量大约是300到500个汉字。相比之下,人每分钟能够说(以及听)的汉字字数,大概只有150个左右,只有阅读速度的1/2到1/3。

更重要的是,对于专业读者来说,由于对于许多知识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可以选择性阅读、快速阅读,很轻松的把阅读速度达到1,000、甚至2,000到3,000个汉字每分钟。

举例来说,在证券行业,许多有经验的投资者,看一份上万字的研究报告,也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这是因为其中许多内容,他已经大致知晓,看一眼标题和重点句就可以知道报告的要领。

但是,对于音频和视频来说,像阅读文字这种“一目十行”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音频和视频的播报具有连贯性,同时每秒钟展示的信息量极其有限,因此很难做到文字阅读中常用的选择性阅读、快速阅读。所以,对于专业读者来说,文字阅读的效率达到音频、视频的10倍、乃至更多,也是很容易的。

同时,由于视频和音频的展示,是很难标示重点的,因此在越是需要效率、需要专业性的信息传播领域,音频和视频的传播,就越会给人一种“废话一大堆、抓不住重点”的感觉。而可以标识重点、可以分段的文字,则完全不会给人带来这种感觉。

以上的这种“文字阅读更有效率、比音频视频更支持专业信息获取”的特点,在财经领域的自媒体发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尽管音频、视频、短视频等各类新型信息传播手段,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席卷了许多领域,但是财经领域的信息传播、尤其是专业的财经信息传播,仍然以文字、长文章、书本为主。高盛等一些大型证券公司曾经尝试过使用视频展示证券研究报告,但是最终效果一般,并没能替代文字和图表构成的印刷品。

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财经领域信息含量太大,读者对信息摄取的效率、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同样的内容而言,十分钟才能听完(还不知道重点在哪里)的视频,自然受欢迎程度,就比不上一分钟就能看完的文章了。

这种音频、视频和文字的差异,是几乎无法更改的,因为它来自于人类培养了千万年的语言系统,是根植在人类的耳朵、眼睛的生物特性中的。几乎没人能再创一套语言系统,也没人能一分钟听1,000个汉字。(把视频快进7倍,你会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清。)因此,图书出版行业作为文字阅读的制高点,其长期的发展空间,也就必然存在。

 

中国出版行业大有可为

明白了出版行业存在的根源,我们再来看中国出版行业的未来。从数据来看,中国的出版行业仍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这种低发展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图书出版的数量和图书的价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21年出版了总计110亿册图书。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但是考虑到当年中国的总人口为14.1亿人,则人均的图书出版数量为7.8册。同年,美国出版了83亿册图书,总人口则为3.3亿人,人均出版图书数量为25.2册,是中国的3倍还多。

不仅于此,相比于发达经济体,中国图书的价格也十分低廉。对于有过海外购书经验的读者,他们会很轻易的发现,以美元、欧元、英镑标价的图书,虽然内容近似,但是价格往往是简体中文图书的数倍之多。

由此可见,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无论是从实体的出版数量、还是货币化的标价,都比成熟经济体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社会总信息量的逐年增加,出版行业的发展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在2020年疫情之后的几年里,由于经济的压力,导致图书销售的增速也有所暂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暂停应当是短周期的。

 

如何寻找企业竞争优势

看清了出版行业的内在逻辑和大趋势,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国的出版行业,看看在其中如何寻找拥有竞争优势的公司。

目前,从上市的出版公司来看,图书出版可以分为两个大类:教材辅导类图书,和一般图书。对于教辅类图书,我的看法是,这类图书不容易找到太优秀的企业竞争优势。原因有两方面:宏观的原因和微观的原因。

从宏观来看,教辅类图书的受众主要是学生。一方面,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在最近几年持续走低,同时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因此,未来教辅类图书的受众人数,将以快于总人口下降速度的速度下降。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减负、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的减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方向。因此,在宏观方面,教辅类图书并不会带来太高的增长。

在微观方面,教辅类图书的地域性很强,往往以省级行政区为划分依据。在本省内部,一家地区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往往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很难突破省界,进攻到全国市场。因此,即使是做的好的教辅类出版公司,也并不容易抢占其它教辅出版公司的市场。

与教辅类图书不同,在一般图书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从本质上来说,每次出版一本书,不同的出版公司所走的流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出版公司都需要联系作者,获得版权,然后申请书号,在书稿经过审校以后,找合作的印刷厂印刷成书,最后销售出去。其中的刚性成本,其实对于不同的出版社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但是,对于在某个领域中享有盛名的出版公司,其品牌会给公司带来一种典型的正向循环效应。

也就是说,出版公司(或者出版社)出版的某一类图书越多,那么在这类图书里,这家公司就越有名,作者、尤其是优秀的作者,也更喜欢找最著名的出版公司合作。由于网罗了优秀的作者,读者也就越喜欢选择这家公司的图书,由此销售渠道在推销图书时,也更愿意选择这家出版公司。而由于更受读者欢迎,好的作者也就更愿意和这家出版公司合作:从而走出了一个完美的正循环。

对于在某个领域中,没有走入这种正循环的出版公司,他们就会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由于名声不够,很难签下好的作者;由于很难签下好的作者,因此读者不太买账,销售渠道也不太积极;因为销量不行,又很难签下好的作者。在这种反向循环的作用下,这些出版公司就很难与更加优秀的同行进行竞争。

对于在出版行业中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正向循环和反向循环的效应,是经常可以体验到的。有一次,我的一位私募基金做的很好的朋友,想要出一本书,我就给她介绍了一家还不错、但是不是行业排名第一的出版社。她想了一下,问我说,“可是你看谁谁谁,这些行业知名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都是在排名第一的那家出版社出的书呀?”

在许多出版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出版公司,取得了这类正向循环效应。比如,古典文学领域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财经领域的中信出版社,社会人文领域的三联书店,文学领域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等。而对于没有取得正向循环效应的出版社,想要与这些出版社进行竞争,也就不是那么容易。

总结来说,出版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行业属性深深刻在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上,不可能被其它信息传播手段所取代。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出版行业的发展程度和成熟市场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随着我们的社会逐步发展,出版行业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而在这样一个长期向上的行业中,只要投资者找到了确定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不难梳理出这个行业的投资脉络。

精彩讨论

夜听雨20172022-07-23 08:12

再算算放书的地方每平米多少钱。。。

郭荆璞2022-07-22 22:19

不对的,第一部分和现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符,互联网训练了我们快速抽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快速辨别某个超链接是否值得打开的能力,一目十行并不是阅读纸质书籍锻炼出来的,因此快速阅读的能力,很有可能会逐渐向视频等等延伸,比如现在很多人看剧看视频已经习惯了倍速播放

陈嘉禾04-16 08:31

66666666666

寻找不变2022-07-23 21:01

作为出版从业人员讲两句
1、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品类不看好,比如文学类为主的公司,这两年人民文学的业绩增长,更多不是来源于大众文学,而是面向学生的文学;
2、持续看好以学习为主的品类,如经管和少儿为主的中信出版
3、对各省以区域垄断的教育出版公司增长不看好,但是看好持续稳定获利和分红能力,当前多家分红率达到6%以上,可以债权思维去看;
4、还有一类没有上市的教辅材料公司,这一类公司主要以市场化销售为主,投资逻辑更像是品牌快消品,每年能够有10%左右提价,同时成本端较为稳定,同时由于双剑,头部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比如新三板的开心文化

全部讨论

2022-07-22 22:19

不对的,第一部分和现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符,互联网训练了我们快速抽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快速辨别某个超链接是否值得打开的能力,一目十行并不是阅读纸质书籍锻炼出来的,因此快速阅读的能力,很有可能会逐渐向视频等等延伸,比如现在很多人看剧看视频已经习惯了倍速播放

2022-07-23 21:01

作为出版从业人员讲两句
1、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品类不看好,比如文学类为主的公司,这两年人民文学的业绩增长,更多不是来源于大众文学,而是面向学生的文学;
2、持续看好以学习为主的品类,如经管和少儿为主的中信出版
3、对各省以区域垄断的教育出版公司增长不看好,但是看好持续稳定获利和分红能力,当前多家分红率达到6%以上,可以债权思维去看;
4、还有一类没有上市的教辅材料公司,这一类公司主要以市场化销售为主,投资逻辑更像是品牌快消品,每年能够有10%左右提价,同时成本端较为稳定,同时由于双剑,头部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比如新三板的开心文化

我这么多年来,有定期逛书店的习惯。疫情三年来,也撸过几次深圳市政府发放的图书类消费券的“羊毛”,但是即便疫情这么艰难,发现中小学教辅仍然不打折扣。但是教辅类的上市出版社,想象力不大,因为学生群体是相对稳定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不会去看小学一年级的教辅。反之也亦然。

至于其他出版社,想出爆款、畅销书很难。我觉得就像开盲盒。
哪怕是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些财经类为主的出版社,现在的纸质盗版、电子盗版违法成本太低,只要你在书籍刚出版后的1至2个月不买原版,忍受一下,那2个月后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到纸质或者电子盗版书。

而且随着年轻一代互联网阅读习惯的不断提升,纸质版的书籍销售册数,总体应该会降低,但是销售额不一定(因为可以提价)。

对电子书怎么看呢?自身感受来说,手机里有个kindle的软件,随时都可以点开看自己想看的书,确实比实体书方便不少,有电子书我基本就不看实体书了。虽然现在kindle要退出了,也是挺坑

04-16 09:35

M

04-15 22:50

刚好在研究出版行业,这文章解决了不少疑惑

2023-04-25 07:56

早习惯音频听书了,看书的话慢很多。

2023-04-24 23:20

其实更喜欢阅文

出版行业起来了!

2022-09-27 11:19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无论是从实体的出版数量、还是货币化的标价,都比成熟经济体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社会总信息量的逐年增加,出版行业的发展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在2020年疫情之后的几年里,由于经济的压力,导致图书销售的增速也有所暂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暂停应当是短周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