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的护城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3

有一天,我去门口的小馆子吃饭,发现有一桌是两个男的,只点了一个菜,但却每人都拿了一瓶啤酒。

虽然经济环境不好,但啤酒看来卖的不错啊,有人宁愿少吃菜,也要喝点啤酒。

但产品卖的好不代表一定能赚钱,我们还需要深入分析一下。

啤酒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前五大公司,市场占有率92%,而且各家份额比较稳定,投资回报率15%左右,说明存在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来自哪里,我会分三个部分来分析:

运输费与保质期

一听到运输费,我就感到开心,因为我最喜欢这一招,我喜欢有运输费问题的行业。

啤酒价格低,重量又比较重,2022年数据,青岛啤酒营业收入321.72亿,运输费17.17亿,运输费占营收比例为5.34%,比例还是挺高的。

运输费的好处,我在前面的文章《安徽合力的护城河》里已经详细描述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

这里主要说一下食品饮料的保质期问题,啤酒不像白酒年限越长越值钱,恰恰相反,啤酒越新鲜越值钱,靠近保质期的啤酒会跌价,过期的啤酒价值为零。

普通啤酒的保质期一般为半年,特殊的比如原浆啤酒保质期只有7天,像这种非常短的保质期,也就限制了运输半径,啤酒厂都有局部竞争优势,外来者很难进入。

而且销售渠道要卖的快,才能在保质期内产生最大的价值,保质期对销售渠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商品畅销供不应求,会体现在预收款上,即经销商愿意提前打款订货。在前面的文章《赊账与定金》里面描述过预收款的好处,在此不再重复。

我们查看2022年数据,青岛啤酒营收321.72亿,预收款89.09亿,预收款占营收比例为27.69%华润啤酒营收352.63亿,预收款66.42亿,预收款占营收比例为18.84%,两者营收规模差不多,但可以看出青岛啤酒在销售渠道上比华润啤酒更优秀。

基地市场

把工厂建在市场旁边,是成本最低的选择,我们称之为基地市场。

我国啤酒产销量最高的省份是山东,而山东正好是青岛啤酒的大本营。

坐拥最大的山东市场,辐射全国,宏伟蓝图又有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运气。

一个公司的努力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进程啊。

青岛啤酒在山东市场占有足够高的市场份额,占比70%以上,因为运输费和保质期的存在,其他啤酒公司很难再进入这个市场。

立足基地市场,吃饱喝足,赚到钱之后,通过收购其他区域本土酒厂,或者异地建厂,才能一步步扩大自己的版图。

青岛啤酒在财报里会将山东地区单出拿出来披露营收数据,想必也是认可这个优势。

老天爷赏饭吃,没办法。

规模效应

啤酒行业固定资产占比较高,2022年数据,青岛啤酒固定资产占总资产21.9%。

据说啤酒发酵塔是所有生产设备中最贵的,工厂的发酵设备加起来占到总成本三分之一,这还不算人工,如果加上人工则占比更高。发酵塔因为工作原理过于复杂,维修工人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上岗,所以维护成本也是所有生产环节中最高的。发酵塔要求必须满负荷不间断作业,否则将会导致大量原浆报废,所以工厂对于发酵塔稳定运转的要求很高,必须培养大量空闲的专业维修人员,以备不时之需。

规模越大,高额的固定成本可以平摊到每一瓶啤酒中去,还能选择更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工艺,降低成本。

成本降低了,无论是打价格战,还是靠产品性价比竞争,当地公司都不是对手,只有被收购的命运。

在区域小公司被收购之后,行业集中度就更高了,头部企业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马太效应,强者越强。

值得一提的是,啤酒和白酒一样,是发酵后的产物,靠微生物工作,产出不稳定,会有比较优质的产物,也会产生大量低质的产物。高质的产物用作生产主品牌,低质的产物用作生产子品牌。比如青岛啤酒为主品牌,崂山啤酒为子品牌。

随着啤酒行业高端化加速,只有规模上去了,才会有足够的高端产品的供应。

综上所述,经过我们对销售渠道、基地市场、规模效应的分析,目前看来青岛啤酒优势更大一些。

我们不用去预测未来,我认为,在当下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面对顺境和逆境的时候,会比普通企业有更多的腾挪空间,可以把未来成长作为安全边际。

$青岛啤酒(SH600600)$

全部讨论

2023-07-09 17:51

坚定持有青啤的信心,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