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房必须先了解经济制度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最近看了《置身事内》,聊聊我的一点想法,并顺便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要聊大家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先得从土地聊起。

中国的两次经济大发展,都离不开土地。

第一次是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土地产权平均分配给农民;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农民可以向政府承包土地。

地方政府(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拥有土地使用权分配的政府,一般是县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和卖土地使用权。

所以地方政府会有两个倾向,把自己管理范围内的企业搞的多多的,把地价搞的高高的。

地方政府之间竞争激烈,他们为了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住,成立了城投公司,搞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是给企业建厂房,建工业园。在税收方面,有的地方也会提供税收优惠,以增加吸引力。

既自己掏钱搞了建设,又少收了税,这些都需要钱。

钱从哪里来?

来源主要是土地抵押贷款和卖地收入。抵押贷款很好理解,但卖地的钱是哪里来的?房地产开发商么?肯定不是,因为土地成本占了大头,最后还是城市居民买房掏的钱。

这两个来源直接导致土地价格只能涨不能跌,进而导致房价只能涨不能跌。因为跌了不仅卖地收入会减少,连银行抵押物价值会减少,银行会让你追加抵押物,否则就还钱。

政府贷款搞基础建设,吸引来企业,企业带来工作机会,吸引人口,人们安家落户,带来房价上涨,进而地价上涨,政府又能抵押贷更多的钱搞新的建设。

这种模式运行了几十年,一切都很美好。

老子曾经曰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万物皆有周期,任何东西价格高了,都会压制需求。

房价远远高于居民收入承受能力,需求减少,卖地收入也会减少。房价有下跌的动机,土地作为抵押物,一旦开跌,容易引发债务危机。

银行只愿意给房地产行业贷款,赚低风险高回报的钱,不愿意借给中小企业。企业主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资金、人,高地价对这些生产要素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活不下去,税收就会减少。

地方政府无论是税收还是卖地收入都会减少,还存在债务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现在改革有两条主线:

1.要限制债务增长

限制房价上涨,基建基本不准大搞了,城投公司也要和政府剥离,银行也有了红线。

2.提高居民收入

整顿教育医疗行业;发展服务业;政府加大民生支出,城市公共服务规模按常住人口规划。

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等到居民收入赶上房价。

所以,在居民收入赶上房价之前,房价是没法再涨了。

全部讨论

2023-07-01 14:46

xmind作图吗?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