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肆扩张,频踩红线,滴滴IPO悬而未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日,据路透报道,由软银、阿里巴巴、腾讯投资的滴滴出行已开始与投资银行就外界期待已久的IPO进行初步谈判。滴滴的目标是在IPO前将估值提高到600亿美元以上,预计最早将在2021年上半年进行上市。对于这两次的IPO消息,滴滴都予以否认,表示“没有任何明确的IPO计划或时间表”。

估值起伏,IPO悬而未决

过去八年时间里,滴滴已经获得来自软银、丰田等投资方的21轮融资,累计投资金额达到210多亿美元。在投资方眼里,当然希望标的估值可一直线性增长,从而在资本市场卖个好价钱,但现实却往往不如人意。

受亏损、顺风车事件以及疫情的影响,滴滴的估值一直在波动中。据财新报道,2017年4月的一轮55亿美元融资后,滴滴的估值已经超过500亿美元。但到了2019年7月,滴滴估值有价无市。来自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13.75万股股份将被转让,出售价按照475.44亿美元的估值进行交易。三个月后,两个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滴滴原始股东又开始寻求股权变现,分别按400亿美元和430亿美元的估值叫价。

就在前不久,滴滴全资入股花小猪的新闻铺天盖地。据天眼查显示,花小猪经营主体北京鸿易博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赵意波退出,新增股东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至此,花小猪正式被纳入滴滴体系。

伴随着花小猪的狂奔脚步,滴滴关于IPO的传闻此起彼伏。

按照滴滴的说法,花小猪定位年轻用户市场,用户可以通过完成多种简单任务如签到、推荐领取奖励以节省出行成本。据了解,花小猪为了吸引用户,补贴力度空前,堪比当年网约车大战时的烧钱补贴。

大肆扩张,频踩红线

入股花小猪之后,滴滴又匆匆杀入旅游业、染指电商生意。并成立“青菜拼车”品牌,主打低价服务、上线“花小猪打车”,面向下沉市场开展网约车新市场。

一次又一次的跨界背后,难掩滴滴的用户增长焦虑。然而“病急乱投医”,往往会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11 月 24 日下午,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 10 月份网约车行业数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显示,当月各网约车平台共新注册合规驾驶员 4.9 万人,新注册合规车辆 3.5 万辆。

中访网根据查询《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现,须有 " 双证 " 才能从事网约车经营,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2020年 10 月,全国有累计 207 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分别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及车辆运输证254.5万本和105.9万本。而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早在去年12月,中国网约车市场司机端活跃用户为2051.7万个,这意味着,有大量司机属无证开网约车。

百度的 " 滴滴打车吧 " 发现,车主需要提供 " 双证 " 才能注册成为滴滴司机,但平台有一定的合规宽限期。有司机表示,在宽限期内能够接单出车。

根据交通部数据来看,新注册滴滴司机合规比例只有5.7%,新注册车辆合规比例更低,仅有1.5%。也就是说,仍然有大量不合规的车辆和司机,在源源不断地不断地加入滴滴平台。可见,重新整改上线的滴滴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敬畏监管,重视安全。

滴滴现在急于扩充业务的目的可能是为IPO冲量,因为疫情期间滴滴旗下出行相关产品的日活和交易数据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为了避免依赖单一业务带来的风险,滴滴需要在其他领域获得稳定的流量和现金。

在完全市场化发展战略下,如此忽视监管,滴滴是否会像蚂蚁一样,在上市前被踩下急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