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两个问题的回答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8喜欢:24

上篇文章谈了零售银行能否穿越周期、招行极端状态下资产负债表的承受能力、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以及招行的合理估值。后台有朋友提出两个问题,我简单说一下。

1、关于资产质量,有两个指标很重要,一个是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迁徙率越高,意味着资产质量下滑越快,而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就成不良贷款了,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再就是关注逾期贷款,招行2020年把几乎所有的逾期贷款都计入了不良贷款,但后三年这一比例越来越高,说明对于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放宽了很多。

2、也有朋友提到老巴投资富国时是怎么决策的。之前写过巴菲特富国银行投资复盘的案例分析,可以去找一下。后来我在读《芒格之道》时,看到芒格对这一笔投资的描述:

“我们的买入价格非常保守。我们认为,眼前的困难很可能是暂时的,富国银行应该很快就会渡过难关。沃伦说了,按照我们买入的价格,就算这次富国银行亏10亿美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小浪花而已。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最坏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了。我们确实摸不清楚,这次的危机有多严重。但是,我们已经考虑过各种可能的情况了,这笔投资和做风投差不多。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到底是该一笔一笔地仔细查账,还是靠察人识人做出大面上的判断?多年以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我们的办法很管用,所以我们也一直在用。 我从来没听说过,收购哪家银行,把账上所有的贷款都查一遍的。根本查不过来。我们的做法是间接地判断贷款质量。我们主要观察管理层的为人处世,看他们的文化背景,从他们过去做过的事中寻找蛛丝马迹。”

也就是说,首先计算极端情况,其次看管理层人品、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的历史记录,从来没有说审查贷款。单伟建的《金钱博弈》和《money machine》两本书分别描述过新桥资本收购韩国第一银行和深发展(后来的平安银行)的案例,当时新桥雇的审计团队,一笔笔查账,审计团队工作几个月才能弄清有多少坏账。因此这样做成本极高,其次是银行只会对真正的买家开放内部的真实报表,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根本没法知道真实的情况。所以芒格才说“间接判断”。

我还是拿招商银行举例,招行在发展历史上有很多槽点:

1、比如1999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招行离岸业务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当时,离岸业务是招行相当重要的一大盈利来源,占1000多亿元总资产的30%~40%,离岸存款多达12亿美元。

2、再比如马蔚华曾经想做金融控股集团,俗称“全能银行”,被秦晓制止了;

3、2008年金融危机前收购的香港永隆银行价格也买贵了,现在都还没回本;

4、后来想通过香港做跨国扩张,幸好规模没有做起来。

5、2008年曾经买过雷曼债券,这笔投资发生亏损,当时管理层根本不知道底层资产是什么,只是根据评级等级来。

因此有人说,如果我长期持有招行,什么时候是卖点呢?当招行开始做金融控股集团,做全能银行,什么时候招行开始跨国扩张的时候就是卖点。全能银行为什么不能做呢?目前我国还是分业经营的,但我们看美国大萧条和08年金融危机其实都和银行的混业经营有关,当商行开始做投行的时候,风险是非常高的,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道格拉斯法案在运行70年后被废除,仅过了8年就发生金融危机,奥巴马又把“老宗师”保罗沃尔克请出来对商行进行限制。

其次是跨国扩张,以前提到过,从历史看,全球化的花旗银行盈利能力不如本土化的富国银行;全球化的汇丰银行盈利能力也不如本土化的恒生银行,但汇丰银行香港本土的盈利能力却非常强。欧洲最牛逼的银行Handelsbanken也逃不出这一定律,瑞典本土的ROE高且稳定,但在北欧国家和英国的业务却每隔几年计提大额坏账,Handelsbanken还只是在欧洲部分发达国家扩张,没做全球化——因此银行是“地头蛇”的游戏:

即使有槽点,但是从近15年的发展来看,招行仍然是治理最好的银行。有大股东招商局、也有次级大股东远洋集团,有重要的决策商量着来,并且大股东起主导作用,并不是管理层“内部控制”。很多股份银行、城商行表面上是国资大股东,但管理层起主导作用,大股东在治理上是“缺位”的,这一点在《money machine》中讲得很清楚。

银行控制不良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最好的客户。招行的网点分布几乎都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网点的点均收入是四大行的3倍多,在对公贷款上,以前是专注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这类央企、国企主导的产业(现在国家应该对招行制造业贷款的增速有指导要求,制造业贷款三年时间增加了3000亿,这部分资产未来会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在零售客户选择上,招行被称为“富人银行”,招行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富裕阶层、中产和白领。再就是从文化上看,招行确实有风险导向,审慎的文化,其他股份行根本没法看。

简单说这些,算是对上篇文章的一个补充。

全部讨论

你说了三个意思,一个是说招商对不良的认定有所放松(因为它的预期/不良比这几年有所抬高)。第二是不希望招商今后做全能银行(因为这类银行的风险可能比较高)。第三是不希望招商跨国扩张。
我就针对你说的这三点来谈谈我的看法。
1)逾期/不良上升,这不一定说明招商对不良的认定放松了,因为这非常可能就是逾期的增加了。就过去这几年的大环境看,逾期增加应该属于正常。其中,很多逾期少于一个月甚至几天的,也会计入逾期,但不会计入不良。
2)不管你乐意不乐意,银行业全牌照(或放开混业)经营是今后的大方向。原因有三。第一,发达西方的银行业都如此,如果我们不这么做,那就处于竞争劣势了。第二,混业经营是在息差收窄下,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从而保住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手段。恒生银行非息收入占大头的就是保险和券商手续费。第三,混业经营并不必然增加银行的风险,过高的杠杆才是。没有混业经营之前,做高杠杆衍生品而倒下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的例子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在 08 金融危机后(其实就是杠杆过高导致的),西方推出了巴 III,实质就是把银行业的杠杆倍数从20 以上降到目前的十几。
3)同样,不管你乐不乐意,招商的跨国扩张是必然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跨国扩张是增加市场份额和抵御利率下滑风险的主要手段。日本银行业在零利率时代,要不是通过跨国扩张,还不知道它们的 ROE 要降到什么水平呢。当然,说是这么说,银行是服务业,有非常强的“地头蛇”文化特征,所以,即便招商想做,这跨国扩张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比如你说的它过去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所经历的挫折。但招商过去的失败,并不表示它将来不会成功。这里的关键是汲取教训,而不是因噎废食。反之,如果不做跨国扩张,那么,当本地市场饱和且不在增长后,即便 ROE 再高,分红也可能不再增长了。此时,如将业务拓展到海外,那里 ROE 即便低一点,但只要有多余的资本用于分红,也是好事。

04-05 13:31

管理层在业绩交流会说明了迁徙率加快的问题,另外除了迁徙率还应该看绝对值

04-05 13:51

企业文化是很难改变,看过招行财报及发布会能感受到管理层理性,它是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04-05 21:25

"当招行开始做金融控股集团,做全能银行,"
金控是在集团层面做的,
"招商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直接持有招商银行14.81%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