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定位屡遭质疑,多次大额分红或为给募资“腾肚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手机、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经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已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带动了配件类、周边类产品市场的迅速发展,耳机、充电器、充电线、移动电源、支架、保护壳、保护膜等产品虽不起眼,却让人离不开它们。

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联科技”)是一家从事 3C 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中游品牌商,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

2022年6月公司创业板上市申请获得深交所受理,并于2023年1月获得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近日,绿联科技已完成证监会注册程序,将进入发行环节。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绿联科技距离成功上市仅有一步之遥,但也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上市前连年大笔分红、创业板定位遭质疑,以及生产、销售过程中存有的诸多隐患,使得绿联科技的未来发展还有隐忧。当前IPO持续收紧且监管升级,绿联科技能否顺利发行上市,让我们拭目以待。

撰稿/朱之焱

编辑/刘铭泉

分红总额与募资补流金额相当

此次IPO,绿联科技拟募集资金15.04亿元,投资项目包括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智能仓储物流建设、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投入金额为4.5亿元。

然而《华财信息》注意到,2019年至2022年公司分红总额恰好约4亿元。换言之,公司运营和发展所需的一部分资金缺口,与过去几年中被股东们分掉的红利正好相当。

对于这个问题,交易所也在审核问询过程中也提出了质疑,要求绿联科技“说明报告期内大额现金分红的必要性、合理性,现金分红的资金流向及最终用途,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流向客户、供应商及关联方的情况。”

对于现金分红的合理性,绿联科技表示,公司现金流与经营业绩能够支持现金分红,同时,分红行为也符合公司章程和相关法规,是兼顾了全体股东的利益。

招股书显示,2021年度、2022年度及2023 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期”),绿联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 34.46亿元、38.39亿元和 48.0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05亿元、3.30亿元、3.94亿元,各期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1.51亿元、 4.54亿元和 1.73亿元。

从业绩上看,绿联科技的发展增速确实不低,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也为数不小。但是,这个财务状况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的15亿元的缺口,甚至不及其补充流动资金的需要。这一点,难道公司的决策者们在分红时或者说筹谋上市之前没有规划吗?

绿联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正是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清森先生,其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50.3019%。而绿联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则是其创业合伙人及公司的副董事长陈俊灵先生,持股比例为19.2880%。

对于现金分红流向和用途,审核问询回复显示,董事长张清森共从绿联科技直接获得税后分红 1.83亿元,其中 1.19亿元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副董事长陈俊灵共从绿联科技直接获得税后分红7136.28 万元,其中5242.82万元用于购买理财产品。

近半分红款尽数落入实控人口袋,这究竟是兼顾全体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还是兼顾自身的利益呢?

至于绿联科技以公司现金流和业绩良好来解释其分红合理性,更是自相矛盾,如果公司发展不缺钱,为何还要发行上市,募集大量资金呢?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许多企业家仍然还是种庄稼的思维,追求公司做大就上市、上市有望就圈钱、然后尽早套现落袋为安。

上市前掏空公司的利润分红给股东,然后用股民的钱来经营发展公司,发展好了,股民未必受益;发展差了,公司股东、高管们也无需向股民赔偿损失,而他们的利益早已落袋为安。虽然早前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在新规之下,这种上市前大笔分红的行为已成为被重点监管的敏感区。

创业板定位遭质疑

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 1.57亿元、1.83亿元和 2.16亿元,累计研发投入金额约为 5.56 亿元,数额不低。

然而,公司是否符合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要求,仍然遭到交易所的质疑。

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金额分别为0.99亿元、1.22亿元、1.58亿元,占研发费用比例分别为63.04%、66.54%、73.38%,金额与占比都逐年上涨。

然而,逐年上涨的研发人员薪酬和高额研发投入并没有给绿联科技带来预想中的回报。

据招股说明书注册稿披露,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境内专利八百余项,其中发明专利仅17项,并且2019 年 9 月前授予的发明专利全部为继受取得。

公司研发部门主要包括“产品经营部、产品设计部、产品研发部、知识产权部、品质工程部、包装设计部、信息管理部”等。将产品经营、品质工程、信息管理也列入研发部门,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中是不是包含售后技术支持人员、后台信息管理人员等非专职研发的工作人员。

绿联科技在研发上投入高、效能低或许不乏管理层的责任,公司三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两位仅为大专学历,另一位为本科学历。对一家拟上市公司来说,如果核心技术仅仅只需要本、专科的知识水平,其研发水平和技术水平能否实现产品创新恐怕要打上问号。

2023年1月6日,上市委委员曾在审议会议现场,要求绿联科技“结合行业技术水平、衡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等,说明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是否为行业通用技术,发行人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是否为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在核心技术的先进性上,招股书显示,绿联科技的核心技术大多都是在行业通用技术基础之上加以改进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公司并没有属于自己独创性技术。

另一方面,与国内大多数企业以自主生产为主不同,绿联科技采取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这无疑涉及到一个敏感问题,其外协加工工序是否涉及核心工序?

报告期内,公司涉及外协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金额上占比都接近80%。(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通常而言,当企业自身生产能力不足或者缺乏某种技术,才需要把某个工艺甚至整个产品交付其他厂商去进行生产,绿联科技明显不属于此类情况。

大量的委外加工,无论是对质量控制还是技术保密,对公司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找到满足要求的加工厂并不容易。除非,产品的生产在技术上要求不高,属于行业通用技术,在业内找到满足质量要求的加工厂自然就相对容易。

外协生产这种模式不仅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瓜分企业部分利润,还易出现质量控制、技术泄密的情况。甚至外协加工占比过高,便会受制于外协厂家,企业的经营风险无疑会大大增加。

若是绿联科技核心工序或必要工序自身也不能完成生产的话,那么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要被重新评估了,无怪乎交易所连连追问。

此外,绿联科技也存在着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被消费者投诉或被监管处罚的现象。诚如上述所言,质量隐患也是其外协加工难以避免或难以完全规避的风险之一。

电商销售步步荆棘

从绿联科技的运营模式上来看,其以线上电商为主的销售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经营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实现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78.14%、75.98%和 74.77%,以及平台服务费分别为 2.34亿元、2.28亿元和 3.29亿元,占各期线上 B2C 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01%、10.34%和11.85%。

随着公司线上B2C模式销售收入的不断增长,销售平台费用也随之增加。若线上电商平台收取的平台服务费等费用标准发生大幅上涨,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再者,绿联科技主要通过线上电商的销售模式,使得公司对网络销售平台形成了较大依赖,一旦平台政策有所变动,也会影响公司的营收与利润。

此外,报告期内,境外线上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41.12%、37.25%和 40.71%。

近四成收入来自境外,也让绿联科技的成本因为运输费用而形成不确定因素。报告期内,物流成本分别为 4.39亿元、4.28亿元和 5.20亿元, 占各期主营业务成本达20.23%、17.82%、17.35%。

公司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费、快递费及运费险。其中运输费主要为“头程” 运费,即产品运输到京东仓、菜鸟仓、亚马逊海外仓等的相关物流费用。快递费及运费险,主要为国内直邮费用、国际直邮及海外仓到用户端的物流费用(即“尾程”运费)。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市场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而公司产品的境外销售市场主要包括欧洲、北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一旦他国政策或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动,则会影响公司产品在该国的销售,进而也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信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