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突击分红撞上监管“枪口”,财务数据准确性遭遇连番诘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聂荣臻元帅曾指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计量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前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溯计量”)是一家全国性、综合型的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服务机构,主营业务为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客户涉及生物医药、汽车、轨道交通、能源电力、轻工日化等多个领域。

公开信息显示,天溯计量正在冲刺创业板上市,公司近期回复了交易所二轮审核问询函,目前因财务资料需要补充提交而处于中止审核状态。

IPO审核过程中,天溯计量期间费用核算的准确性遭到了交易所的连番诘问,而公司2023年突击分红事项更是撞上证监会加强监管的枪口。

撰稿/徐子升

编辑/杨墨含

销售费用率高出同行两倍,研发费用率仅为同行近半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不能计入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及财务费用等。

在此次上市审核中,天溯计量因期间费用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存在差异,遭到交易所两番问询其费用核算的准确性。

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天溯计量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8.05%、30.12%、25.96%、25.64%,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为10.78%、10.65%、9.64%、10.81%,比天溯计量低15%左右,甚至仅为其三分之一。

天溯计量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公司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公司与各同行业可比公司在聚焦业务类型、销售模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以及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实验室并配备相应人员需要相应支出。

人员支出确实在天溯计量的销售费用中占据了不小的份额,报告期内,公司销售人员合计薪酬分别占到了销售费用的77.67%、80.31%、86.15%、86.69%,也就是八成以上。

如此高的职工薪酬占比却并未给销售人员带来丰厚的收入,2020-2022年度,天溯计量销售人员平均薪酬分别为12.57万元、16.08万元、16.29万元,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人员薪酬均值为18.69万元、21.38万元、23.26万元,比天溯计量高6万左右。

销售人员合计薪酬占比高,但销售人员平均薪酬低,是因为天溯计量销售队伍庞大。

2020-2022年,公司销售人员数量分别为682人、745人、82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2.70%、35.95%、39.20%。

同时,《华财信息》发现,天溯计量虽然销售人员数量高,但其人均创收却不到可比公司均值的十分之一。

报告期内,天溯计量销售人员的人均创收分别为57.71万元、66.47万元、72.83万元,而同期内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占公司总员工18.22%、14.64%、14.42%的销售人员却带来了957.18万元、1030.85万元、924.84万元的平均创收(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对此,天溯计量表示,计量校准行业单笔订单金额较小、客户分散,公司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维护及开拓客户,因此要配备更多的销售人员,使得销售人员人均产值较低,相应薪酬也较低。

由此看来,天溯计量的计量检测服务专业性程度可能并不高,因而缺乏高金额订单的大客户,公司需要通过大量销售人员进行“广撒网”式的推销来开展业务。

通过较低的研发费用率,也可以发现天溯计量在专业技术的追求上落后一筹。

报告期内,天溯计量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48%、4.36%、4.43%、4.35%,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8.08%、8.16%、8.40%、8.20%,始终比天溯计量高出近一倍。

天溯计量解释称,同行业可比公司受检测服务行业自身特性所影响,所需的研发投入较高,而公司研发投入专注于计量校准领域,研发团队架构相对精简,因此公司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局水平具有合理性。

不仅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相较于占总员工数量近四成的销售人员,天溯计量的研发人员数量却明显不足。

截至2023年6月30日,天溯计量拥有研发与技术人员121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3.27%。

但在最新版招股说明书中,天溯计量补充披露了研发人员具体数量,仅为8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86%,即上述1214人中1126人是技术人员。很显然天溯计量曾企图将研发人员与技术人员混为一谈、蒙混过关。

而2020-2022年,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平均值分别为433.80人、518.50人、505.92人,天溯计量的研发人员规模仅为其十分之一(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天溯计量2017年研发费用仅579.83万元,2015年至2017年累计研发费用也不过1136.48万元,而报告期期初2020年的研发费用金额便提升到了1763.54万元,这种进入IPO审核周期才加大研发投入的行为,难免让人对其研发真实性产生怀疑。

交易所在二轮审核问询函中要求天溯计量说明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

天溯计量在回复中给出了报告期内研发投入的项目明细,并表示为响应下游市场对质量把控的更高要求及提升公司计量检测服务能力,公司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因此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具有合理性。

但在2021及2022年,天溯计量及其子公司分别因使用不合格计量标准器具开展计量校准服务而被行政处罚。天溯计量上述“增加研发投入是为了响应下游市场及提升计量检测服务能力”的解释似乎未能在实际经营中体现。

结合销售及研发费用能够发现,天溯计量主要通过铺开销售网络及投入大量销售人员来获取客源,公司的大客户销售有待提升,增加的研发投入也未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流动性风险呈上升趋势,现金分红撞上证监会加强监管

报告期内,天溯计量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4亿元、4.95亿元、5.97亿元、3.27亿元,呈现上升趋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并未跟上营收增长的脚步,分别为:0.63亿元、0.92万元、1.00亿元、0.26亿元,2023年上半年现金流较为紧张。

除此之外,天溯计量的应收账款还在不断上升。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0.67亿元、0.85亿元、1.43亿元和1.84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6.95%、17.21%、23.94%、56.26%。

净现金流量下降的同时,应收账款不断走高,这意味着公司流动性风险有所上升。

令人诧异的是,在此背景下,天溯计量于2023年上半年进行了现金分红。

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以每10股派5.00元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2445.65万元,占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的58.31%。利润分配已于2023年6月实施完毕。

上述分红缴纳所得税后实际分配金额为2072.15万元,其中,实控人龚天保获利最多,分得1550.38万元,占74.82%,第二大股东深圳市天溯计量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第三大股东深圳市达晨创通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 伙)分别获得337.50万元和195.65 万元。

资金紧张竟然不耽误公司分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上市计划中,天溯计量拟募资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关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天溯计量做出如下解释:充足的流动资金是公司业务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公司落实长远发展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虽然IPO审核未明确规定资金补流的相关规定,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参考再融资中关于募资补流的要求。《再融资业务若干问题解答》(2020年6月修订)当中对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有明确规定“应结合公司业务规模、业务增长情况、资产构成及自己能占用情况,论证说明本次补充流动资金的原因及规模的合理性”。天溯计量的解释很明显太过敷衍,未能充分说明募资补流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二轮审核问询函中,交易所就2020年、2021年、2023年上半年净现金流量为负,报告期最后一年存在现金分红的情况,要求天溯计量说明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及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对于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天溯计量在回复中表示公司不存在现金流紧张情况,对未来经营不存在不利影响,流动性风险较小且可控。

谈及现金分红的合理性时,天溯计量直言现金分红与公司经营情况相匹配,且现金分红增强了员工团队的稳定性并调动相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外部投资股东的信心和持股的稳定性,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而在两千多万元的分红款当中,实控人龚天保一人就将75%收入囊中,这样的分红比例能否增强员工团队的稳定性及外部投资股东的信心还真是个问号。

就在天溯计量关于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意见发布的后一天,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IPO相关新政文件,将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相关情形,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

IPO企业在报告期进行大额分红,本就会因涉嫌“边分红边募资补流”而被大众及媒体关注,像天溯计量这样在报告期最近一年分红的行为,更容易遭到交易所重点问询。加之此次证监会加强监管的文件出台,天溯计量上市的火苗恐怕又小了一些。

声明: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信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