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集团网络平台服务费增长,募投项目犯“拖延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彩虹集团;证券代码:003023.SZ)已经披露了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保持增长。然而我们发现,公司网络平台服务费增速也明显高于线上销售收入。同时,与上市前急于扩张产能的态度不同,彩虹集团募投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延期两年半。

来源:摄图网

网络平台服务费增长

彩虹集团2020年12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家用柔性取暖器具及家用卫生杀虫用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彩虹”牌电热毯、电热暖手器和电热蚊香液。2024年4月23日,彩虹集团披露了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389.69万元,同比增长9.96%,实现归属净利润10396.49万元,同比增长9.82%。

彩虹集团披露,公司采用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经销模式下的客户主要分为连锁零售超市、互联网经销商、地区性经销商三类,其中连锁零售超市包括沃尔玛永辉超市(601933.SH)、红旗连锁(002697.SZ)等。在直销方面,彩虹集团主要在京东、天猫、ST易购(002024.SZ)等电商平台建立旗舰店,通过电商平台向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

分产品来看,2023年,彩虹集团家用柔性取暖系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84666.22万元,同比增长14.42%;家用卫生杀虫系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3099.06万元,同比增长7.17%。分渠道来看,2023年,彩虹集团线上直接销售收入39814.82万元,同比增长9.95%;通过连锁零售超市实现销售收入20671.90万元,同比减少7.80%;通过地区性经销商实现销售收入48623.84万元,同比增长14.59%;通过互联网经销商实现销售收入18470.98万元,同比增长36.24%。

彩虹集团的线上销售值得关注。以爆款产品电热毯为例,彩虹集团在京东销售的一款彩虹电热毯双人电褥子,商品页面显示销量超过20万,好评率达到98%。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翻阅该款商品最近一个月内的商品评价,却发现其中出现大量重合内容。例如,用户j***G、j***c、j***l、海***姐、云***1、薛***猫、j***程、j***e、一***笑、快***啊、灬***灬、张***6等人在商品评价中都使用了同一张实物图,只有图片滤镜和剪辑尺寸的差异,其中,用户张***6与另一用户j***B还发布了完全相同的长段文字评价。

此外,彩虹集团网络平台服务费的快速增长也值得关注。网络平台服务费主要包括推广服务费、平台使用费和运营服务费,从2017年的1465.32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1814.20万元。与2022年相比,彩虹集团2023年线上直销收入增长9.95%,而网络平台服务费增长52.49%,超过职工薪酬成为销售费用中的第一大费用。对于网络平台服务费增长水平明显高于线上销售收入的现象,彩虹集团还没有提供合理的解释。

募投项目延期直指募集资金合理性

彩虹集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41606万元,用于柔性电热产品产业化项目和营销网络及信息系统提升建设项目,两个项目分别承诺投入募集资金32111万元和9495万元。

柔性电热产品产业化项目由子公司成都彩虹集团生活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活电器)作为实施主体。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家用柔性取暖器具产能受到限制,2019年电热毯和电热暖手器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分别达到135.24%和111.77%,柔性电热产品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公司每年将新增电热毯200万床、暖手器400万只产能,项目实施后,将解决公司中高端产品面临的产能瓶颈,优化产品结构。

彩虹集团以产能亟需扩张为由发行上市并募集资金,但实际真是如此吗?2019年公司超产能生产,但产量明显不匹配当期需求,电热毯和电热暖手器的产销率分别为85.72%和85.02%,为后期留下大量库存,2020年上半年,电热毯和电热暖手器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13.16%和2.29%。

而上市后,公司募投项目拖延了。

柔性电热产品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2111万元,原定建设期24个月,预定投产日期2022年12月31日。然而年报显示,该项目2021年开始建设,2021年至2023年投入金额分别为1361.39万元、3163.97万元、1631.38万元,截至2023年末累计投资金额5746.20万元,此时已经超过原定建设期,而项目进度只有17.89%,彩虹集团决定将项目预定投产日期延长至2025年6月30日。

彩虹集团上市前表示需要靠募投项目解决产能紧张的问题,但成功募集资金后,公司反而不急于建设募投项目,这不禁令人怀疑公司上市的真实目的。

对于募投项目延期,彩虹集团提到,上市前,子公司生活电器利用自有资金实施了电热毯、暖手器等产品产能扩增建设,实际产能有一定提升。言外之意,公司上市前产能是足够的,这与公司在招股书中对于募集资金扩建产能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