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令下,没人想当基金经理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张雪峰说:“如果我的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专业”。

未来,恐怕学新闻学的,都瞧不上当基金经理的了。

01

在基金经理们的辛勤努力下,2023年,主动权益基金为基民实现盈利-1.46万亿元。

相比于2022年的-1.47万亿,进步明显。

按照一年少亏0.01万亿的高速增长,146年后,主动基金就能做到盈亏平衡。

掐指一算,那是2169年,距离三体人全面入侵地球还有50年。到时候让三体人都来买我们的公募基金。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大背景下,基金经理却要被限薪了。

有传闻说,以后基金经理要限薪120万。

要知道,金融行业是一个收入方差极大的行业。

如果公募一哥张坤都只能拿120万,那下面的公募一哥们牛坤马坤,恐怕就只能拿着三五十万喝西北风了。

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坦白讲,这对于公募基金行业的良性发展,不是好事。

基金经理都是把自己卷成火腿肠的卷王王中王。

在基金经理这个行业,本科等于文盲,硕士不能上桌吃饭,清北复交多得可以玩名校消消乐。

比如葛兰,清华本科,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博士。

比如刚被判刑的蔡嵩松,中科大少年班,正宗天才少年。他要是当初去做芯片,没准收入比现在还高。

这个级别的人才,去哪个行当都是老板捧着高薪小心伺候。

大幅限薪,必然造成人才流失。

到时候,有本事的去私募,有潜力的全转行,有良心的叫苦连天,只想混大锅饭的反而风生水起。

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买基金的,收益下滑;不买基金的,少了一个增值途径。

不限薪,经理躺着吃管理费,脑子里只有规模没有业绩。

限薪,劣币驱逐良币,行业螺旋下滑。

怎么办呢?

02

还是得在基金经理的收入结构上做文章。

我们认为,一刀切的限薪太过简单粗暴。

基金经理更接近于能力差距极大的运动员,而不是谁去都一样的打螺丝。

伯克希尔的资产管理团队算上巴菲特也只有6个人,去年照样能赚960亿美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刀切的限薪,只会让基金经理们出现价格与价值的错配,就像你不能逼梅西和国足拿一样的薪资。

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跟业绩挂钩的灵活付薪模式。

投资是最公平的游戏。

梅西和C罗、科比和詹姆斯,这样的对比永远没有答案。

但基金经理的对比特别简单。

一切,用业绩说话。

这里业绩,不应该拿来跟0比较,而是应该跟业绩比较基准去比较。

这样才能排除掉看天吃饭的贝塔,纯粹看来自于基金经理的阿尔法。

举个例子,中证医药在过去四年累计下跌了44%,而中证红利过去四年上涨了22%。

如果一只主动基金A,其业绩比较基准是100%的中证医药指数。主动基金B的业绩比较基准是100%的中证红利

那么哪怕A基金过去四年跌了30%,A经理一样为基民创造了14%的阿尔法。
而B基金即便赚了15%,B经理的阿尔法一样为负,辜负了基民的信任感。

表面上,A经理亏了30%,B经理赚了15%。实际上,A经理帮基民少亏了14%,B经理帮基民少赚了6%。

结论是, A经理是更好的经理,应该根据其阿尔法,拿到更多提成。

排除掉靠天吃饭的因素,给所有基金经理照一下照妖镜。
大家也可以在我们的小程序里,看看过去几年各板块的大致走势:

阿尔法高的,多拿钱。

阿尔法低的,少拿钱。

连续多年阿尔法为负的,那就顺应金融高质量发展趋势,为社会输出优质人才。

03

当然,这也对基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基民需要更加了解自己手上的基金。

最起码,去看看自己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搞清楚自己买的是只什么类型的基金。

别回头你完全不看好医药,结果被各类渠道推荐,买了医药基金自己都不知道。

其次,这也对基民的判断能力提出了要求。

以前文A基金为例。

医药行业下跌44%,A基金的经理力挽狂澜,最终还是下跌30%。

你能怪谁?你只能怪自己终究还是错付了医药。

如果你说我选不来行业,那可以放宽一点,选风格。

大盘、小盘、成长、价值,具体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该调仓了!A股风格已颠覆性切换?》。

如果风格还不会选,那就再退一步,选全市场覆盖的基金、选比较基准是沪深300+中证500的基金。

每一个基民,都是自己基金收益的最终受益人,也是最大责任人。

基民的成长,才是基金行业真正的成长。

我们看美国。

美国在上世纪末也经历过我们现在的基金去明星化的情况。

在1991-1994年,美国共同基金的费率大幅下降,明星经理彼得林奇等黯然隐退。

其结果,是美国的资管行业正式从以主动基金为核心,转移为以指数基金为核心。

贝莱德、先锋领航等以指数基金为主导的资管公司,取代了普信、富兰克林这样以主动基金为主导的资管公司。

这个“放弃阿尔法,注重贝塔”的过程,其实就是基民选择从基金经理的手上收回部分权力的过程。

基民的认知、基民的判断,对基民最终收益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这很可能也是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未来会出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