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当铺思想本质上是要重演次贷危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喜欢:0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本质上就是西方银行家们抛弃了“当铺思想”,绕过了“巴塞尔协定”,把信用分数作为唯一金融凭证来进行“金融创新”所酿成的滔天大祸。为了多赚钱,地产商、中介公司、金融公司、银行联手起来根据用户信用卡消费习惯和还款记录对其进行信用评分,只要按时还款的统统就评价为优级。然后就用极低的首付比例诱惑这些人去贷款买房,无需任何抵押和证明。

虽然这样一来美国的房子疯狂卖出,大家都非常赚钱。可银行心里是有数的,毕竟这些刷信用卡度日的人账户里真没几个钱,一旦违约那就是重大损失。怎么办呢?金融创新灵机一动,将这些金融贷款做成保险单对其进行投保,就算万一有违约,那就让保险公司赔钱。保险公司一看信用卡还款记录都不错,就理所当然地接受投保,打算白赚一大笔保费。

虽然有了保险,但银行还不放心,于是又将这些保单和金融贷款证券化,把这些“证券化”的资产投放到二级市场上供机构和个人买卖交易。由于房地产贷款有着较高的回报率预测,所以机构和股民纷纷买入,甚至不断推高这些“证券资产”的价格。所有人都在疯狂赚钱,这很不合理,整个宇宙都不存在这种所有人都只赚不赔的买卖,这不符合“热第二定律”。但是,你从数据和法律以及金融规定上看,似乎又找不到什么问题。毕竟,这一切骚操作都是合法的。

最终华尔街的这些垃圾金融资产开始暴雷,最初是从一部分普通信用卡用户开始违约,然后发酵到引发保险公司破产、证券市场恐慌,数以兆计的金融资产灰飞烟灭,数百万家庭无家可归。更可怕的是,最终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直至2015年,经济恢复无望的美国政府最终开启了更为疯狂的金融创新,并开启美联储兜底的疯狂金融政策,而这一次赌上的是美元的全球信誉和美国的国运。这种疯狂赌注的背后使美股瞬间飙升到30000点的历史新高,以及美债收益疯狂下跌,美债翻倍速度呈几何式上升的恐怖速度。美元世界暴雷在即,整个欧美世界的金融秩序,都已岌岌可危。

比如蚂蚁公司的无限抵押。

全世界金融公司和金融法规通行规则都没有关于资产债券抵押次数的限制,但连小学生都知道无限抵押的恐怖后果是什么。30亿的贷款做成“债券资产”抵押60亿,60亿再抵押出120亿,120亿再再抵押出240亿,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把30亿变成3000亿,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弄出个几万亿、几十万亿甚至几亿亿都没问题。可是这样一来,一个小的违约,就可以把全中国都套进去。

在正常情况下,有人付不起房租,有人还不起贷款只能影响到他个人,受损波及范围非常狭窄,几乎不会对周边人和社会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可是假设我们把这些贷款不断循环做成“债券资产”,然后通过金融市场、二级市场、理财市场去不断放大的话,那么最终就会把银行、投资机构、股民、老百姓存款全部套进去。一个人的违约和暴雷,就有可能发酵成为席卷整个社会的超级洪灾,每个人都逃无可逃。

蚂蚁被踩了急刹车,但是蛋壳却暴了雷。金融洪水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小小的一个租房市场,多简单的事,怎么会暴雷呢?按理说租客给了钱,房东就应该收到租金,这么点生意怎么会出现房东要赶人走,说自己没收到钱的怪事呢?怪就怪在金融中介。金融中介公司一年一年地从银行套取“房租贷”,然后按月一月一月地支付给房东,租客一月一月地偿还“房租贷”。于是,所有的风险都维系在了金融中介身上,蛋壳的本质就是一个没有牌照的金融中介机构伪装成的租房公司。

蛋壳赚足了钱,通过咨询费和装修差价等方式大量内部交易把钱转走,留下房东和租客在风中凌乱。

就拿蛋壳来说,这里面最尼玛离谱的就是蛋壳从银行套出来一整年的钱居然不是给房东的,而是打给自己账户的。银行是傻还是坏?——对这种中介机构的监管其实特别好管,那就是要么规定银行的贷款直接打给房东,要么银行房租贷只能一月一月支付给蛋壳,蛋壳再按月支付出去,这样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和问题。即便出现个别案例,也是整体可控可协调的,蛋壳只需要赚取合理的信息以及金融中介服务费就足够发财了。但是,在滔天的金融洪水面前,人性贪婪的口子一旦打开就如江河决堤不可收拾。这点中介费显然满足不了老饕们的胃口,他们要的是一年过亿,一年过十亿,百亿的奢靡生活。所以,金融就这样被他们玩坏了。

银行根据租约抵押提供的贷款为啥不打给房东,偏要打给蛋壳?

这样设计的恶意还不够明显吗?

不仅是蛋壳暴雷,其他同款APP也出现了类似苗头,但这些还仅仅是一个租房一个小领域。比如握有超级重资产的“永煤”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债务违约。这里面更离谱操作的就是“企业债证券化!”。按照以前的传统做法,一个企业如果遇到生产经营困难缺钱了,可以找银行贷款。面对这种情况,银行很谨慎,毕竟钱给出去要是亏了那就完蛋了。于是银行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调研,最终多方确认企业融资没问题,风险可控之后,才会给企业放贷。

但是现在“企业债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可就黑了,这种模式本质就是现在如果企业需要融资,银行如果懒得去调研风险,或者银行认为有风险不想给企业提供贷款,于是就允许企业通过银行金融系统来自行发售企业融资债券。——企业用自身经营产业或行业预期来作为抵押,并承诺一定比例的回报率,然后银行将企业所需要融资的金额做成债券,然后再把债券做成“理财产品”通过银行柜台和销售经理推销给老百姓,这样一来老百姓存款就变成了金融债券化的购买者以及风险承受者。

以前银行不良贷款的受损者是银行自己,现在这种不良债券贷款的受损者是老百姓,银行手续费照收不误,企业经营不善亏了无所谓,反正高管薪水分成照拿,一点责任也不用付,韭菜嘛,割了也就割了。对这种监管,难吗?当然不难。就直接规定让银行自身要承担70%以上的自有资金购买企业金融债券就行了,剩余30%才能做成理财产品销售。这样一来,银行敢不好好调查?这样一来,企业想发行不良债券能发得了?(转自 WB 大时代见证记录者)

$蚂蚁集团(SH688688)$ $蛋壳公寓(DNK)$ $银行(BK0055)$



全部讨论

2020-12-05 16:46

很多人喜欢用“本质”这个词,但是“本质”是什么意思呢?我感觉很多人用得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