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2回复:19喜欢:14

好久没有严肃的敲击键盘了。。。


前段时间探讨过这个问题,思考多了,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推究的。


都说投机难成器,可是理论方面难到底难在哪里,好像不多人试图论证。最近一直看一些经济学的书籍,引起了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入门推敲。解开“投机之谜”说不上,但个人觉得,如此分析解决了很多问题:


说一下背景:


微观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理论的支点,就是“人都是自私和理性的”。任何一个“体系”都由无数自私个体构成,并由这些“自私”带动运作。因为这些“自私”的决定都可以无限制的创造和积累价值。


公路体系就是一个“个人的自私构造良好运作体系”的最好例证。(见《经济学思维》一书,很好的一本书,顺便推荐)每个人都在选择对于驾驶者自己最为有利(省时间)的一条路,才能保证公路体系相对平衡的运行。


拓展开说这个问题:比如,一条高速公路出口都在右边,每个驾车驶于高速公路上的人早晚要通过右边的出口离开公路,但并不是所有的车都保持在最右线行驶。一定量快要离开高速的车驶于右线,拖慢速度,还会晚些离开高速的车会选择右二线。当这条线车流积累多了,速度同被托慢,车流会流向右三线….如此下去,一条高速公路每条线的车流会相对均衡下来。


人潜意识里总贯彻能给个人带来最大利益的选择,理性或非理性。这个假设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我们的经济体就是如此构成。驾车的例子不能体现这种“自私”创造和积累经济价值,但是另外一个活动可以:交易。


交易是个十分微妙但同样架于自私之上的经济活动:交易同样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最常见的交易就是买东西,交易一方(A)用金钱去交换交易另一方(B)的物品。A花20块钱12点买套餐,他(饿了)一定觉得在这个时刻套餐带给他的价值远要比20块钱大。卖套餐的餐馆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20块钱的价值要绝对要高于自己出售的套餐,没人会做出表现上不利于自己的经济选择。


微妙的地方就在于,只有在交易双方都直观认为这个交易会为自己带来利益,这个交易才会发生;当交易的任何一方认为这项交易没有给自己带来足够多的利益,交易就不会发生。这就是交易准则,在任何时候都成立。


把这个问题扩展到证券上来:证券交易同样没有脱离交易最基本准则。


A君花钱去购买B君的股票。


微观的看待这个问题:A愿意购买,B愿意售出的原因只有一个,自己可以从这项交易中获益。A获益的唯一可能性是,A可以通过购买使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股价上涨,拿到分红等等。B获益的唯一可能性同样是让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售出一方,问题稍微复杂些,可能性是B可能有更好的股票选择,B君有其它现金用途,或B判断股价要下跌。但前两项对于交易整体是相对小概率选择事件,讨论中可以忽略。


笼统的来说,A君(出资方)追求交易是判断股价会涨,买入可以赚得经济利益;B君(卖出方)追求交易是判断股价会跌,卖出同样可以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双方都认为自己可以获利,交易从而产生。


对于证券交易,虽然直观思维上交易双方都认为自己会获利,但和普通交易不同的是,理论获利只有一方。买午饭,国际贸易,交换二手商品始终都是互惠的交易,交易一方用对于自己低价值的商品换取另一方高价值的商品。证券交易并非互惠交易:股票涨,A获利,股票跌,B获利。(我们通常会忽视“股价如果下跌B就会获利”这个事实,但是在逻辑上,相对如果B卖出了本身握有股票,B不拥有这些股票确实将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


这里就冲突了。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交易之时的前提假设是交易两方都认为自己会获利,而真正获利的只有一方。对于A和B,判断对的一方能够获利。对于任何投机性强的证券交易者,在做出买入,或者卖出的决定的时候都有一个潜在的假设:我的判断是对的,和我交易的对立方判断是错的。很显然,这是个十分危险的假设。


个人觉得,对于普通投资者,意识“交易对立面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交易的角度如此解剖普通股投资交易:


1.普通交易者 vs 普通交易者

2.普通交易者 vs 机构交易者

3.机构交易者 vs 机构交易者


情况一:赢面50% vs 50%

情况二:赢面 远<50%>50%<!--50%-->

情况三:赢面 50% vs 50%


通过交易对立方的分析方式,我们可以直观的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多数机构投资一样难以打败市场。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市场的主体本身就是又各个投资机构构成的,所以“投资机构打赢市场”本身就是个缺失逻辑性的命题。


撇去上述逻辑问题不说,投资机构同样面对“交易对立方”问题,假设和高盛进行证券交易的是大摩,很显然,双方赢面是50 50,都难以打败对方。


但是如果高盛交易对立面是荷花乡政府投资基金,很显然,高盛的赢面要远大于50。


我们把这个问题宏观化,将大数定律贯彻进去得出的答案是:只有判断正确率高的一方才能成为市场上长期的赢家,但这需要另外一个前提:会有交易方愿意长期坐在输家的位置上,而这个前提永远不可能成立,所以市场上长期主体构成永远是正确性略大于50%的个体和正确性略小于50%的个体。纵观证券市场几百年,这个假设永远都成立,所以,多数证券投资机构理论上不可能打败市场。


问题二:为什么逆向操作被倡导而且受到拥护?


从交易对立面去看这个问题即将它完全简化了:因为你的交易对立面越多,你就越容易获利,逆向操作就是创造了如此条件。换句话说,证券投资最直接的获利方式是:你的判断是对的,市场主体判断反而是错的。


问题三:为什么证券市场上盈利的永远是少数?


这个问题我剖开分析,分析如下:


我们假定三个前提:(所有的投资机构都被看做是投资个体)

A.所有投资个体都同样理性。

B.所有投资个体所获得信息是相同的。

C.所有投资个体沿用同样的思考和估值体系。


如果所有前提都成立,所有投资个体都可以拿到同于市场的回报率。


A.对于证券投资,“理性”二字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多分析了。


B.很显然,信息是投资胜败的关键。当然,多数市场都充斥着信息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利用非公共信息进行投资买卖是违法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如此行为可以获得高额回报)。所以获得信息优势以获取利益,信息要靠投资个体去挖掘。


很多投资个体喜欢依仗分析师带来的信息去进行股票交易,理论上讲,这个办法同样不可能给你带来经济收益。为什么?还是交易对立面的问题。


一个分析师的好坏是由他判断的正确性来定夺。但是从短期交易和交易对立面问题来看,一个分析师对于股价的影响完全和他的正确性无关,而是“有多少投资个体相信他的分析来进行买卖”。


而且,影响越大的分析师,愿意听从他判断进行交易的投资者就越多,这就矛盾了:听信他的人越多,和你交易的对立面也就越少,如此,你获利反而越难。也就是说,就算是100%正确性的分析师也很难长期给一个投资者带来回报,因为他会毁掉你交易对立面。没有交易对立面,你无法获得收益。


这里有例外,我们前面的分析师基于某个分析师有极强的宏观影响力,但是如果一个好的分析师分析结果正确性强但流通性不强,只有很少人听信他的分析,听信他是能够带来回报的。但逻辑上,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太多。


注意,在交易对立面问题上,信息的正确性一点都不重要。好的分析师分析的再好,他提供的信息也是无用的;最为优良的信息恰好是流通性差的信息,越多投资者知道的信息,同样越是无用,原因太多交易方都会基于此类信息作出判断,你交易对立方的范围会被缩小。从这个角度看来,对于信息处理最好的方式是:自己获取,自己筛选,自己分析。


C.回到我们上边的结论:微观看待,交易双方A君和B君都判断自己会从交易中获利,证券交易是单方获利的交易,这里有个例外情况要独立开来看待,如此情况下双方都可能获利,就是我们讲这个微观交易放一个时间因素进去。


A君不在乎MMM股票明天价格会如何,但是他判断这只股票长期会上涨,所以买入;

B君判断MMM股票近期价格会下跌,为了不近期赔钱,所以卖出。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双方利益被绑在了一起:股票涨,A君未必获益,因为他做出长远考虑,不准备卖出,而B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股票跌,A君利益未必受损,因为他做的长期判断,B君却获得收益。这里,证券交易不再完全是单方获益的交易,但前提一定是交易双方在交易的同时一定给予了不同的时间定义。


所以,交易对立面理论给我们带来的结论是:如果短期交易炒作主导着市场,那么做长期交易打算就更容易获得可观收益,因为你可以利用非主流的价值判定体系找到你交易的对立面;但是,如果某天长线投资者主导市场,投机者反而会成为最容易获利的一方,因为投机者会更容易找到交易对立方。


前面提到了两个很重要的词组:价值判定体系和估值方法。


你沿用越是流通性强的信息,越大众的思考和估值体系,不管你的信息多精准,你的体系多么优秀,获利还是会很难,原因还是一样的:对于大众的定义就是,交易对立面太难找到。但是,假设你有很好的体系且又很少人会适用,正确性很高,你就很好获利。这里,我们又解决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投资大师的成功很难被复制。2.为什么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手段和独特的投资体系是如此重要。


综合ABC三个前提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交易对立面相关理论解释为什么市场上获得可观回报的永远是少数。因为第一:证券交易要求交易参与者相对理性,或者要理性程度要超过市场平均水准;第二:投资回报和判断的正确性并没有正向的联系,交易对立面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多被忽略,而太多交易者追逐信息的准确性;第三:建立非大众性且准确性高的投资体系,沿用非大众的估值和价值判断方法是投资成败的关键。


这三条先决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但只有极少数的投资者具备这些素质,所以,只有极少数的投资者获得了大面积的成功也就不难解释了。




全部讨论

2012-06-24 00:47

学习了。

2012-06-23 17:15

因为有“考核”

2012-06-23 16:43

三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纳为一个问题。少数人赢家,这也是在证券市场我唯一相信之"真理"。

首先,赢家,指的是超越市场平均水平。否则你就不要做了,直接拿市场平均水平就可以了。这点就统一了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期货市场的问题。

其次,交易成本的存在,是对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极大挑战,这本身会把市场的实际平均收益水平拉低于标准市场平均水平。这点直接影响了少数人赢家。因为这就像一个分布被往负值拉了,正的比例就自然减少了。

再次。即使是一个无摩擦的市场,一个多数人赢家的系统也是不稳定的。所谓赢家就是指能持续赚别人钱的,而且能够复利滚动的。赢家本身是一个指数化的增长系统,这点LPPL模型解释的好,最后都会崩溃的。一个多数人赢家的系统,增长太快,输家会很快不够用,系统自然崩溃。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只能是少数人赢家的系统,而且输家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输的钱。输家的钱可能来自于系统外的输入也可能来自系统本身长期的自然赚钱。

这样的系统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但是更长期来看,也没有觉得的赢家。就好比巴菲特长久以后也只能赚企业的钱,而很难赚市场的钱。太大的赢家,对于系统就是巨大的威胁。封建王朝的轮回其实也是因为赢家太大而输家不够了。

做市场的玩家,最后就要有这样的觉悟。在还是个小玩家的时候,要多利用市场的bug,赶快赚钱,因为输家足够多。做大了,就要调整,原来的bug就不够用。

2012-06-23 15:01

投机当然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盈利模式,有的人建立了足够大的关系网,能够在一些机构买入某个股票之初就得知,这当然会有很好的盈利,只要具有对风险的灵敏嗅觉就是一种很可靠的盈利模式。与价值投资相比这种模式更简单,不需要内心经历痛苦的历程和修炼。当然这最适用于想法简单,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的人。另外我相信江恩那样的技术分析奇人也是有的,但是恐怕使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一定是他总结出来的理论。还有就是量化投资了,数学家西蒙斯可比巴菲特厉害多了,不过他也是不容易学的,不说别的,就是聚集一百多个精通数学、物理、天文的理论天才别人就很难做得到。更要命的是他公司的人都守口如瓶,而且谁也挖不到。

2012-06-23 14:15

股票市场不是零和博弈能解释的!

2012-06-23 13:56

好像这里描绘的更像是期货市场,不太像一个价值投资者眼中的股票市场。另外市场中实际上没有“机构投资者”这样一个角色,只有代表机构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是按照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行事的,不如此解释不了“机构”的不理智行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机构”不一定有多少优势。而且机构必须对数量众多的公司的未来进行判断,而个人投资者则只需要对个别几个自己了解的企业进行判断。即使犯了错误,个人做出改正要容易得多。

2012-06-23 12:39

在美国大多数机构无法战胜指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摩擦成本吧,摩擦成本主要包括税收和费用。根据《John Bogle on Investing》一书中的统计,1984年到1999年的情况,摩擦成本共计有5.7%..想想美国市场的长期回报也就9个多点,这个5.7是满大的一个数了。

不过,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哦,我一年多前发过一篇博文《中国特色证券市场:基金完胜指数》,里面有些数据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

博文地址:网页链接

2012-06-23 10:53

股市很有意思,每一笔交易的背后都有两个意见相反的人,并且都认为自己比对方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