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ESG”主题沙龙召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成为关注焦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自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首次提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概念以来,ESG理念逐步成为全球共识。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环境下,环境保护成为各行业践行ESG理念首要议题。对于银行业而言,发展绿色金融是其践行ESG理念重要方式,自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来,银行业掀起一股绿色金融风暴。

近两年,银行绿色信贷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不过由于现阶段我国缺乏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导致部分银行绿色金融认定标注太宽松,缺乏针对型,让绿色转型效果大打折扣。

5月16日,华文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组织了新一期“企业ESG建设典型案例”线上沙龙,围绕“江苏银行”这一典型案例,对银行业ESG建设现状进行探讨与展望。

江苏银行是我国头部城商行之一,2023年当选为“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成为该委员会全球21家成员中唯一中资银行机构,其在绿色金融发展领域的行动值得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江苏银行行在披露了《2023年ESG(环境、社会及治理)暨社会责任报告》的基础上,还披露了《江苏银行2023年度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较为充分。

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末,按照集团口径,江苏银行绿色融资规模 4501 亿元,同比增速40.5%,占集团年度发放贷款和垫款比重达到了25.76%。

但根据央行统计口径,截至 2023 年末,江苏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28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42.5%。虽然都实现了大幅的增长,但江苏银行集团统计口径与央行统计口径出现了近1700亿元的差距。

对于这一现象,沙龙特约观察员、华文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龚国林认为,近年来江苏银行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推进绿色金融集团化经营,持续为绿色低碳重点领域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由此可见,绿色金融不仅是江苏银行实现价值升维的关键,也让江苏银行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但践行ESG理念中,也遇到“标准选择难题”,绿色金融领域缺乏标准化体系,成为制掣银行践行ESG理念、服务绿色经济和绿色转型的一大阻碍,需要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期待统一标准的建立与出台。

沙龙特约观察员、罗海波博士认为,江苏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城市商业银行,其绿色金融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创新及探索阶段,与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要求相比还比较滞后,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中存在着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信息沟通难、运作模式单一等问题。尽管如此,江苏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绩效确好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建议江苏银行继续完善其绿色信贷业务体系,以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推进绿色信贷发展提供借鉴。

沙龙特约观察员、《长江酒道》总编辑刘彬认为,绿色金融符合普世价值观,但标准的缺失,让绿色金融的含金量大幅打折。这既伤害绿色金融的实现,放长远点,对企业自己也是伤害。建议企业良性竞争,构建和谐营商环境从我做起,坐下来共同议定符合行业长期主义发展利益的标准。

沙龙特约观察员、资深媒体人骆闻认为,江苏银行披露的绿色金融融资规模达到4500多亿,但与央行公布的数据具有一定 “缩水”差距,主要由统计口径不一致所致,凸显出当下我国绿色金融缺乏统一标准体系的难题,需要多方共同合力建立统一标准。

沙龙特约观察员、《内蒙古晨报》创始人、原总编辑何人认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绿色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江苏银行绿色信贷猛增4成 ,在集团年度发放贷款和垫款比重达到了25.76%,数据亮眼,表现很突出。不过,由于没披露具体绿色信贷认定标准,所以说服力不够强,建议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加快加强相关标准化建设,避免类似尴尬。

沙龙特约观察员、华博观察出品人吴霞认为,绿色信贷标准认定过于宽泛,不利于绿色金融走实,银行绿色金融不应追求规模上的“大”,而是应当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信贷投放。

沙龙特约观察员、《华博商业评论》总监方瑜认为,从江苏银行《2023年ESG(环境、社会及治理)暨社会责任报告》来看,该行在ESG发展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方面均有所建树,尤其是绿色金融走到行业前列,不过也存在数据缺乏标准统一,亟需加快建立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内容来源|华文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