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上岸”进度已超50%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5月14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2024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

其中在饿了么和高德订单快速增长的驱动下,其本地生活集团的收入同比增长19%至598.02亿元人民币,财年内,本地生活集团的亏损也来到100亿元人民币以内,较去年再次减亏超25%。

饿了么,进入

“下一个三年”的新阶段

目前,阿里本地生活的收入体量,已经来到了150亿元每季度。

结合过去两年阿里财报不难发现,自2022财年开始,本地生活板块的收入每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在20%—30%区间,逐年上一个台阶;目前亏损体量则降到了20亿元-30亿元每季度,亏损的同比收窄率也在20%—30%区间,亏损则是逐年下行一个台阶。

从效率来看,本地生活板块亏损率已经从22财年的月均50%,降到了24财年的15%—16%左右,以前大家调侃本地生活不赚钱,如今伴随经营效率的提高,饿了么的经营状况可谓“改头换面”。

按这个趋势,本地生活板块,能在两三年实现“上岸”盈亏平衡不是难事。

回顾过去三年,阿里包括饿了么在内的本地生活板块进行了多轮调整,整体组织革新下,饿了么连续多个季度的净GMV、订单量、单笔订单价、毛利都在提升。

我们取两个重要指标——订单量和单笔订单价。一般而言,订单价提高、再乘以订单量的增长,是企业增加利润、减少亏损、做大规模的主要手段。

例如上个季度,饿了么持续创新消费体验、增加平台优质供给,实现了交易用户和购买频次的显著提升,由此也带动了平台订单强劲增长。再把时间线拉长,订单量上,本地生活过去的几个季度都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单笔订单的价格在过去三年连续多个季度都是正向发展的。这些数据改善的战略意义是,饿了么可以长期维持住用户黏性,成为用户“生活功能圈”的重要版图。

在现代管理学的认知中,公司的组织发展往往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过去三年的这个周期,饿了么在俞永福手中的重任是减亏、交易快速增长、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吴泽明、韩鎏接棒的25、26、27三个财年的新业务周期中,饿了么的重担则要搭建好商家、消费者、供应链、配送履约等多方共存的生态,充分发挥和行业协同共建的优势,创造即时电商在消费体系中的“价值增量”。

新三年的饿了么,

为什么更值得期待?

从财报数据来说,饿了么在未来两三年内的“盈利上岸”这一点不用再去担心,现在看饿了么的角度,应该从财报中走出来,走到行业和业务上。

行业角度上,即时电商步入“万亿级”赛道,互联网巨头们在本地生活的版图上“抢蛋糕”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预测,到2024年,即时电商、零售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长到约3.6万亿元。

即时电商起于“应急”,成长于“刚需”。这两年,饿了么致力于一种“市场教育”,让消费者和商家接受刚需品的“即时电商化”,去年大家打趣的“送盒饭也能送iPhone”就是饿了么提供到家增值服务的缩影。

同时,饿了么的即时电商“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今年1月玩具反斗城全国超200家门店上线饿了么,九木杂物社、酷乐潮玩、名创优品、伶俐等百货商家也在饿了么上扎根,上海最大规模的促消费节庆“五五购物节”年年都要牵手饿了么……

图 / 今年1月玩具反斗城全国超200家门店上线饿了么

毕竟作为行业内入局早、布局广的玩家,饿了么的表现已经证明了,即时电商将给消费市场带来全新的销售渠道,想在新的生态中找到增长,和饿了么牵手做朋友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从饿了么自身的业务来看,可以发现饿了么的增长,从来都是和生态发展息息相关。

过去的一个财年内,饿了么有多个扶持商家的举措,例如去年底的“双百计划”,就是携手100个零售品牌,用两年时间实现100%增长。今年3月,饿了么零售商家SAAS平台“翱象”推出了“AI经营助手”为商家提供包括周报推送、指标异动归因、行业商家对比、市场趋势选品等在内的全方位经营服务,给予商家们简单易懂的经营建议。

北京一头部券商的消费行业研究员对「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表示,饿了么未来会继续探索生鲜、小家电、直播带货、定制产品、新品首发等商家的细分需求,不仅能盘活商家资源,还会带动业务规模扩大。目前饿了么的用户、AAC(年度消费用户)、动销商户、活跃值、骑手等“资产”还远未至天花板。

该研究员还表示,对比行业中的另一个巨头美团,外卖业务已经是美团的“现金奶牛”,“即时电商”也成为衡量本地生活业务的关键基础指标。当下饿了么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拥抱“即时电商”,以“生态”而非“自营”的解法寻求新增长范式,此举值得期待。

一体双翼,最简单的

结构飞最远的航线

进一步拆分饿了么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可以发现,饿了么现在就是一个主体+两个翅膀,用最简单的结构,飞最长期的航线。

一个主体其实自然就是饿了么财报中反馈出来的交易底盘“健康增长”,两个翅膀则是即时电商中的“新增长极”。

第一个增长极,在饿了么内部被定义为“要做符合饿了么特色”的即时电商。

什么是“符合饿了么特色”?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更懂消费者。

从刚刚过去的五一来看,饿了么从满足用户现实需求和情绪价值入手,送往火车站的外卖量周环比增长超过60%;景区、公园和酒店,饿了么外卖量周环比增长均超过50%,以北京为例日用百货、美妆个护和服饰等超出了配餐范畴的即时零售外卖量增长超过60%。年轻人想松弛,饿了么就给年轻人松弛出游的底气,烧烤架、露营用品、登山用品泳衣、潜水、骑行、钓鱼用品可以随叫随到。

在今年过年的时候,饿了么“祝你过节不用饿了么”反向营销成功破圈,饿了可以直接叫“妈”,不叫饿了么。反其道而行之,过年别用饿了么好好陪爸妈过年,这种反差带来的用户好感度直接拉满。

还有去年双11期间,饿了么和一众奢侈品、白酒的大券包合作也点燃了不少年轻用户的热情。其中最受关注的香奈儿优惠券让用户疯狂。东阿阿胶、特仑苏有机纯牛奶、蚝湾长相思白葡萄酒等中高端品牌的销量也大幅增长。

回顾饿了么的热点营销活动,例如节气IP、答题免单、猜球等等,都会引发“自来水”们的广泛关注。对话年轻消费群体,饿了么跳脱出了单纯的商业模式,走向了用户情绪的“价值共鸣”。

第二个翅膀是即时物流网络的履约保证。

即时物流已进入2.0时代,与商流之间呈现“三明治”特征,商流孕育了物流,物流反过来驱动商流。一方面,即时物流网络搭建起了城市、社区的新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即时物流也将会成为即时电商的护城河和发动机。

作为饿了么的即时物流平台,蜂鸟用技术面向整个即时电商市场,围绕着服务场景、行业方案、品类要求、用户需求等开展了搭建。

例如上个季度,饿了么“蜂鸟即配智慧大脑平台”项目持续升级,通过物流超算平台,饿了么针对时空智能、智能调度、路径规划等技术方向进行了建设及优化,帮助骑手减少配送路途不确定性、提升骑手订单的合单率与顺路率,实现为骑手降低配送难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骑手小时收入。还有饿了么现在已经广泛铺开的智能头盔、智能柜等新工具,让即时物流更智能化、更人性化。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饿了么已申请超800件物流技术发明专利。

图 / 饿了么蜂鸟即配不断加大智能取餐柜、智能头盔、智能餐箱等投入

更重要的是,蜂鸟的即时物流能力除了保障饿了么平台自身运营外,还可以进一步市场化变现。

艾瑞咨询与饿了么新服务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即时配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即时配送行业规模将翻番,从2023年约3410亿元,到2028年预计将超过8100亿元,是少有的持续年均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亮点赛道。

通过技术支持,蜂鸟为用户、商家、骑士都打开了巨大的空间,如果蜂鸟成为外部平台的三方配送服务公司,给即时电商生态中的“同盟”提供粮草与动力,还会进一步带动整体收入增长。

当下,饿了么的“上岸”进度条已加载超50%。下一个三年,饿了么如何能在整个消费、零售行业的大洗牌中,继续给市场带来惊喜,这值得期待。

内容来源:子弹财经